事的吏部侍郎陈震要留守成都,暂时来不了,户部尚书刘巴在汉中也就是除了要留守的董和跟陈震外,其他能去汉中的人,刘备都叫去了。

    至于徐庶和王基,代表的是荆州诸官和大将军关羽的意志,张飞本人也亲自到场,他和还停留在长安的赵云一起代表了军方的意志。

    这么多人一起商议,最终决定下来的事情,谁也没办法推翻。

    左冯翊屯田这事儿吧,倒也不难。

    刘备经过了两个多月的不断思考和权衡利弊,再加上诸葛亮帮忙分析,刘备基本已经有了决断。

    把张溪,庞统,黄权的建议,各采纳一部分,组成了一个新的方案。

    关中之地,不管从军事,政治,经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都非常重要,因此,关中之地的守卫,肯定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张溪建议在左冯翊迁民军屯,这个方案是个不错的解决办法,肯定是要作为基本框架来执行的。

    至于怎么军屯,诸葛亮虽然赞同张溪的抽调郡兵戍边的想法,但是呢,肯定不能跟张溪想的那样搞,那样太过于消耗士卒了。

    如果只是在雍州所部招募郡兵戍边,这倒不是什么大事儿,但荆州和益州距离雍州都太远了,你让这些地方的郡兵来雍州戍边,他们能不能适应雍州的气候水土先不说,这路上一走就得走好几个月,一来一回小半年呢,这样的戍边,意义何在?!

    再说了,也没有州郡每年都要发动六万以上的士卒去戍边的啊,两汉以来,除非是边疆有重大战事,否则从来没有这么大规模的戍边行动。

    因此,诸葛亮建议,即使要恢复戍边制度,兵力也该控制在万人左右,由各州轮流承担,但戍边的做法是对的,雍州这地方,缺什么都不能缺人。

    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诸葛亮建议刘备采纳黄权的建议,可以适当的放开一些蜀中世家,甚至荆州世家们北上雍州的通道。

    因为除了这些大世家,你从其他任何地方调集丁口北上雍州,都没有那么容易。

    百姓恋家,一般轻易不愿意迁徙,只有那些被世家放弃,但又没有自己土地的隐匿丁口,才有可能愿意北上雍州拼一个出路。

    至于左冯翊布防的问题,庞统建议的重点布防也没错,至少在左冯翊丁口彻底恢复前,或者是军屯形成-->>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