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的内核,其实就是要让人才得其所能,让一些名不副实的所谓名士,或者只会空谈,不会理民的官员原形毕露,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最重要的是,九品中正制第一次明确了官员的选拔标准,不再是跟以前的选官制度一样,官员好坏全凭同行的一张嘴。

    如今的曹丕,甚至是之后的曹叡,其实对中央朝廷的掌控力度都还不错,对各级中正,大中正的掌控也非常有效,人才选拔制度还算公允,这个九品中正制也没有跑歪.九品中正制真正开始跑歪,还是在之后曹爽掌权期间,任人唯亲的瞎搞,让世家大族们看到,原来这个制度还能成为给自己谋私利的工具。

    然后这个九品中正制就彻底跑歪了。

    至少在目前来看,这个九品中正制,还是很符合现在大魏的实际情况,也能给大魏选拔出有效的人才的。

    在曹丕看来,九品中正制也是有自己的一套选拔标准在的,只不过这套标准是掌握在世家手里,如果学习蜀贼的选拔方式,等于是用一种考试的方式,把这套选拔标准上升到皇帝自己手里。

    这样虽然能有效的加强皇权,削弱世家对朝廷人事任命权的影响力,但总体上来说,差别不大。

    毕竟,人才选拔的入场券,依然还是掌握在世家手里,蜀贼的那一套选拔,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世家的影响。

    既然这样的话,曹丕是真的没有必要冒着得罪世家的风险,去对更完善的九品中正制做出类似的改革。

    这是曹丕和孙资,刘放这俩狗头军师商议后,得出了结论。

    事实上,曹丕的考虑是对的。

    九品中正制作为中国历史留名的人才选拔制度,并且一直沿用了六百多年,也不是真的一无是处的,至少在这个时代,世家出人才的几率,确实比寒门要高的多,更别说连读书识字机会都没有黔首百姓了。

    制度不在于谁更先进,而在于更合适。

    即使是在季汉,刘备采用这样的人才选拔模式,其实也是顶着不小的压力的。

    毕竟,那是连庞统和黄权都比较反感,诸葛亮都觉得有些操之过急的策略。

    要知道,因为某条穿越土狗的瞎折腾,季汉的统治区内,随着雕版印刷的推广和纸张的平民化,寒门和百姓的读书比-->>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