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钱是干什么用的,什么时候要用,要留出多少合适?!

    这应该是工部尚书简雍该干的事儿么?!

    啥,工部尚书简雍就是个挂名的吉祥物?!

    那他手底下的侍郎,各司主事,员外郎们总不能啥事儿都不干吧?!

    凭啥你们就给个名头,剩下的事儿要我这个户部尚书来替你们工部操心?!

    直接把工部的文书打回,重写。

    干完这事儿后,刘巴也没有再处理公务,而是拉着张溪一起,开始写奏章。

    这种做事方法,如果要推广的话,不能只在户部,只有户部这么做的话,反而会造成彼此之间的对接不顺利,影响工作效率。

    要改,必须三省六部,甚至各地方州县都要更改。

    因此,刘巴拉上张溪,一起给刘备上了一道奏章,建议在行政系统中,加入预算制度。

    为了这个事儿,年底前的一帮季汉重臣们,谁也没有心思能好好的过年。

    张溪也算是自作自受了,他本来还挺悠闲的过着日子,没事儿还能去户部催钱消磨一下时间.现在好了,被拉着去开了无尽无止的会议。

    按照刘巴的意思,这种预算制度,如果要彻底贯彻的话,必须从朝廷到地方统一推广,单独推广会造成各部门和三省,中央和地方的对接不顺畅,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既然这种制度那么麻烦,为什么刘巴还非要费心吧啦的上书请奏,来实行这种制度呢。

    因为这种预算制度,不仅仅涉及到户部批准预算,在行政的各方面,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都是成熟的政治家,有些事情只要张溪开了一个头,往深了想,很容易就能想到更多。

    比如中书令诸葛亮,在看完奏章,听完刘巴和张溪的讲述后,立刻意识到,这种制度对中书省做出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以往,工部就是提交一份工作报告,表示:中书令呐,哪里哪里的水利设施该修了,哪里到哪里的路损坏严重,也该休整了。

    每到这个时候,诸葛亮只能通过报告中描述的情况来自己计算工程量,然后找来户部尚书刘巴,询问户部还有多少钱粮,要预留出多少钱粮来保证这些工程进行。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