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坐镇,外加诸葛亮主持分地的事儿,张溪顿时是轻松了不少。

    张溪都想要不就这么回夏口去,毕竟他是郡丞,也不能总在地方上呆着,不然地方官会觉得多个婆婆,不好放开手脚施展的。

    可诸葛亮表示,我这个“大婆婆”都没走呢,你走个什么劲?!

    想偷懒?!没门。

    你以为分完地,这事儿就算完了?!

    马上就是春耕了,这些刚刚安置好的流民,你不组织他们春耕,任由他们自己去劳作,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粮食减产,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还得逃荒,伱信不信?

    每个地方的民情不同,土地盐碱度不同,水源不同,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

    比如说新野那边的百姓,他们习惯了种粟米,到了江夏东边如果也种粟米的话,产量肯定不如在新野的时候。

    而且江夏这边临近长江,水资源这么丰富,再加上气候条件更加温热,应该以水稻种植为主,粟米种植为辅才对。

    不仅仅种植作物要有变化,既然在江夏扎根生活了,也得适应江夏这边的生活方式,守着长江这么丰富的水资源,你不打鱼补贴家用,那不是可惜了?!

    要做的事情多着呢。

    如果只是给块地,然后让百姓自生自灭,那朝廷干嘛要把劝课农桑作为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这方面就涉及到亲民官的政务了,张溪是真的不懂

    上辈子的张溪,连田地都没见过几块,他倒是知道大米饭怎么煮熟,但绝对不知道大米饭是怎么种出来的。

    而这辈子的张溪,作为一个寒门士子,想办法读书才是正道,哪有功夫去自家田里请教农夫怎么种田。

    两辈子加起来都没有这样的经验呐。

    可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躬耕过不是后世皇帝的自我标榜,他是真的下地干过活,也请教过农夫,所以对农耕这块,他不仅仅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经验。

    因此,张溪不仅自己学习,还把小邓艾给带在了身边,让他也跟着学习一下。

    这不算偷师.起码诸葛亮没有反对。

    这年月,这种亲民事务,只要愿意低下头去学,就没可能学不会。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