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这几年一直很是稳定。朝廷没有必要节外生枝。”

    阁员谢迁出班:“臣附议!”

    刘健、李东阳、谢迁都是名臣。有理政大才,这无可辩驳。

    但同时,他们又是士绅集团在朝廷中最大的代言人。

    没有办法。大明官员人数有限。大明其实不是官员代天牧民,而是大大小小的士绅代天牧民。

    没有士绅的支持,内阁的椅子他们便坐不稳。

    无论是否出于本心,他们都要维护天下士绅的利益。

    都说皇帝是金口玉牙,一言九鼎。在大明至少在弘治朝是不存在的。

    皇帝提出了大政,三位重臣反对。要是换做太祖爷,早把重臣按抗旨的罪名撤职治罪了。

    如今内阁却将皇帝制衡的死死的。

    因为内阁手中抓着两项权力。一条是封还权,一条是票拟权。

    太祖爷时期,为了防止后世之君是昏君,乱下圣旨,设计了一套以小制大的制度,名曰“封还”。

    太祖爷在六部设置了七品给事中的职位,即六科廊言官。

    皇帝给六部的圣旨,若给事中觉得不合理,可以将圣旨封还给皇帝。

    这就好比百兽棋,象吃狮,狮吃虎.猫吃鼠。看似力量最小的鼠,却可以吃大象。

    六科廊言官虽有封还权。可他们品级低微,没有能力反噬皇权。

    到了“三杨内阁”时期,内阁强势。竟将封还权从给事中们手里夺了过来。

    如今皇帝下的圣旨,若内阁觉得不合理,就可以封还。

    此乃内阁制衡皇权的第一个杀手锏。

    第二个杀手锏是票拟权。

    本来太祖爷定的制度是:地方官、京官要办大事,先要上奏章跟皇帝请示。

    皇帝在奏章上会用朱笔御批“准”或“不准”,并说清楚理由。

    同样是三杨内阁时期,出现了票拟制度。

    官员奏章,在送给皇上批示以前,要由内阁学士“以小票墨书”,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贴在奏章里呈给皇帝。

    票拟跟朱批意见相同,才有效力。

    比如说,浙江-->>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