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鹤龄来抢地,不光带了家丁,还从十二团营调了五百兵。团营兵凶神恶煞、持枪带刀,老百姓哪里敢反抗?

    更过分的是,张鹤龄堂堂十七岁的侯爵,竟在马车中带着一个四十岁的女人。边干那苟且事情,边听着马车外百姓挨打的惨叫。

    有伤风化!真是有伤风化!

    宛平县令得知此事万分愤怒。他上禀给顺天府尹,府尹也义愤填膺。

    但他们既不敢制止张鹤龄缺德带冒烟的行为,也不敢上禀皇帝。

    天下谁人不知,弘治帝独宠张皇后,厚待张家人,视两个小舅子如自己亲弟弟。

    这个霉头,没几个人敢触。

    顺天府尹阿Q附体:我不敢管你,有人敢管你!我找他去!

    府尹找的人官职并不高。只是户部北直隶清吏郎中,正五品而已。

    但他的名字,却响彻整个华夏文学史。

    他就是——李梦阳!

    李梦阳,陕西扶沟人(明甘肃部分地区属陕西管辖)。

    他跟李东阳虽名字相仿,却没有半点亲戚关系。

    后世对他的评价是:明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领袖。

    李梦阳在京官之中,以胆子大而著称。

    他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父当过周王府教授。

    李梦阳自小聪颖,熟读经诗,满肚子经纶。吃进去的是米,拉出来的是锦绣文章。

    十八岁那年,他参加陕西乡试。按明制,秀才考举人要回原籍。

    于

    是他去了西安备考。在西安期间,他听闻知府鱼肉百姓,三司不管不问。

    于是在进入贡院时,他干了一件大胆的事,讽刺官场黑暗。

    大白天的,他手里提着一个灯笼。

    贡院内的考官不解,问他是何故。李东阳回答:「西安城的吏治黑暗,不打灯笼我怕找不对路。」

    这就是李梦阳「昼提灯笼」的典故。

    说句题外话,四百五十年后,一位姓冯的将军模仿了李梦阳的行为。

    粉丝模仿行为比偶像本尊行为还有名。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