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秦曾为张仪欺楚,为范雎伐魏,为杜仓攻楚等等一系列为报私仇而引发的战争,都得到了老秦人的大力支持,而此次也不乏老秦人高呼要“为王上雪耻”,这样的呼声也得到了朝堂不少人的支持,例如与赵国相持多年的上将军王齮,以及青壮派中以李信、羌瘣、屠睢、任嚣,和新晋崛起的桓齮等人为主的主战派。

    秦国朝野间没有支持伐赵的人,倒也并非是真的不支持伐赵,而是认为伐赵的顺序和时机可以变更。

    诚然,灭赵后,便可形成对魏国形成三面夹击的优势,灭魏便如同探囊取物,可伐赵的困难性却更大,闹不好又会是一场像长平之战那样旷日持久的战争。

    当初昭襄王时期,秦国便已然有了攻灭三晋的力量,楚国和齐国也纷纷被打残了,根本无力援救三晋。

    但长平一战,虽然打断了赵国的脊梁骨,却也让秦军关中、巴蜀两大粮仓几乎消耗殆尽,秦军死伤亦不少,尽管大胜却也士气低落,民力疲惫,最终折戟于郸邯城下。

    所以,许多反对伐赵的人,都是担心秦国再次陷入与赵国的战争泥潭之中,从而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但在朝会的首日,嬴政便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此次朝会只一事,议定对赵方略。”

    嬴政只用一句话就明确了今日朝议的真正主题,之后便靠着王案一副只听不说的神态,看向了众人。

    炎炎夏日,蝉鸣阵阵。

    笼罩在遮天蔽日的山林之中的章台宫也算是一处避暑的好地方,虽是酷暑却颇见清凉。群臣人人一身轻软麻布袍,不着汗迹舒适得宜,神色却都分外地肃然凝重。

    嬴政只听不说,但定死了伐赵一事,而后任由他们讨论伐赵方略,这是秦国朝会很少见的情形,文武群臣都因此而感到到一丝无形的沉重压力。

    与当初刚即位,亦或是初加冠之时不同,借助青壮派的力量,嬴政手中掌握的力量愈发庞大,这个庞大的国家绝大部分的力量都牢牢地掌控在了嬴政的手中,说话做事自然不像昔日那般小心翼翼,而是愈发展露出那身为秦王的魄力和雄心。

    “伐赵,事关重大。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吕不韦对着群臣微微一拱手,旋即摊开手指向张机,“对赵方略之成败,秦一天下之要害也。唯其如此,对赵之战便要先明大势。今次朝会-->>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