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的列侯大部分都在河洛—淮泗—胶东这个圈子里面,即传说中禹王所划分的冀州、豫州、青州、徐州、兖州这五州之中。

  元勋派大多被封在这里,这些人从刘彻时期渐渐失去了朝廷之中的绝对优势,但依旧通过联姻、举荐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比如大司马大将军长平烈侯卫青,绛侯周亚夫是他的举主,淮阴侯韩亮是他的岳丈,他虽然是新贵的领袖,但元勋派同样能够借助他影响朝政。

  这一次的上书就被不少人认为是元勋派主导,有的新贵认为元勋派之所以会如此,是担心随着新贵的壮大,彻底挑战元勋派的地位。

  恰巧,皇帝刘旦也是这么想的!

  经过这十数年的战争,虽然有元勋派的参与,但是在刘旦的特别照顾下,攫取战功的大部分是新贵系,尤其是他从北燕王国和辽东都护府带来的旧人。

  刘旦认为元勋派借着这件事在挑战自己的权威!

  这实在是太致命了!

  政治误解,历史上永恒不变,层出不穷的事件,改变了无数的政治走向。

  一场为了化解社稷危机的上书竟然变成了一场政治对抗的导火索,这谁能想得到,就算是文宣二公复生,也要感慨人心复杂。

  “诸位爱卿看完了?”

  刘旦的声音很是冰冷,“畅所欲言,任何对朕的批评,朕都能接受。”

  他的言语之中带着明显的寒霜,甚至隐隐之间带着血腥的气味,这是一位武功卓绝的皇帝,几乎参与了每一次对外征战的战略规划和后勤调配,殿中的列侯被那双锐利的双眼刺的生疼,纷纷低下了头。

  刘旦见状满意道:“看来朕没有错了,那这封上书是什么情况?这么多的列侯,诸侯王,甚至还有朝廷任命的郡守都印上了自己的大印,朕很是不解啊。”

  殿中那些心思各异的人便开始拱火,极为嘈杂,你一言我一语,挑动着刘旦的神经。

  刘旦听着,声音狠厉起来,“那应当问问了,立刻将这几位郡守召回长安,向贤良方正询问朕的过失,顺便追问一下,既然有流民为什么不上报?”

  殿中群臣闻言一抖,心知这几位郡守算是完了,如果上报属实,那之前知情不报是死,如果上报不实,那更是死。

  “丞相,拟旨。”

  刘旦的声音响彻殿中,“夏有六百方国,商有八百方国,周之方国无算,朕未曾听-->>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