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的脸上却没有半分喜色。

    这自从太子朱标的反腐政令推行下去之后,各级部门间的工作流程都发生了变化。

    很多原本是约定俗成的工作流程,不得不发生改变。

    对于大明如此庞大的一个系统来说,工作流程的改变,意味着不适应,不适应就导致了很多工作效率的减缓。

    这其中,户部的叫苦声是最多的。

    因为户部主管钱粮赋税,如今这大明的赋税,都是以粮食作为实物上缴的。

    每年各布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

    户部与各布政司、府、县的数字须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结项。如果有一项不符,整个账册便要被驳回,重新填报,重新盖上地方政府的印章。

    现在的明朝首都是应天府,全国各地官员都要到应天府来报送账册。

    因为上缴的实物税款都是粮食,运输过程中难免有损耗,出现账册与实物对不上的现象是大概率事件。

    但按照户部的规定,这样的错误自然是不能容忍的。

    稍有错误,就要打回去重新申报。

    江浙地区距离应天府不算太远,即便真的发生错误,发回重新申报也不算很难。

    但若是云贵、两广、晋陕、四川的官员,那就倒霉了。

    路途遥远,粮食的损耗更为严重,更容易出现错误,而出现错误之后,重新发回的时间也更长。

    所以呢,在元朝的时候,就有一个习惯做法。

    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带着粮食到了应天府清点之后,再填上数目。

    如此一来的话,每次的账册便能准确无误,省去了被发回重审的风险。

    元朝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而大明初定,这个习惯做法也就延续了下来。

    大明律法里,也没有明文禁止这件事。

    大小官员,对于这样提升行政效率的事情,也是相当的推崇。

    然而,这一切,因为苏璟,或者说因为朱标推行的反腐政令不得不被拿上了台面。

    按照朱标的反腐政令,这般提前盖印的流程,是不被允许-->>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