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了一阵,懒得逗留。

    朱铭重新登船,抢在天黑前抵达石泉县城。

    “相公,朱太守来了!”亲随奔入县衙后院。

    “晓得了,安排杂役把宾馆清扫一下。”苏元老继续奋笔疾书。

    他正在给成都府路转运使写信,劝谏四川文武官员,不要擅起边衅,不要苛待蛮夷。

    十万泸南夷造反,虽然耗费钱粮无数,调了三万西军才平定。但赵遹因军功而高升,让四川官员看到了捷径,都想迎合皇帝和宰相的好大喜功。

    于是,地方官故意虐待少数民族,而且还搞改土归流那一套。

    蛮夷不反抗,那么改土归流成功,官员们有开疆拓土的功劳。蛮夷如果反抗,那就调兵镇压,有平定叛乱之功。

    明年就会激起绵州夷(绵阳)造反,可惜四川厢军实在太烂,官员想要立功却搞不定。

    历史上,苏元老听说此事,又给四川官员写信,并给出详细的平乱方案。四川官员不听,最终请朝廷出面,派来一位得力将领,居然采用跟苏元老一模一样的方法,很快就把叛乱给镇压下去。

    事毕,皆大欢喜,人人有功。

    因为在平乱之后,真就改土归流了。

    四川官员受此刺激,对待蛮夷愈发严苛,恨不得把蛮夷全部逼反,然后再平叛立功升迁。

    至于百姓因战事而负担沉重,这不在官员们的考虑范围内。

    写完信,苏元老搁笔问道:“太守可住进宾馆了?”

    亲随说道:“住在城外驿馆,相公还是出城迎接吧,莫要背了冷落上官的罪名。”

    苏元老整理衣襟离开后宅,到得县衙大堂,发现属官和胥吏已经准备好,就等着他带队一起出城。

    “走吧。”苏元老云淡风轻。

    苏元老属于选择性躺平,把正经工作搞好,然后啥事儿都不管——这辈子已无所谓了,想要升迁极为困难。

    他从小就父母双亡,过继给苏辙做孙子。

    少年成名,蹉跎至今。

    梁师成自称苏轼的私生子,求取苏元老的文章,无非是想把关系坐实。苏元老表示拒绝,就此得罪这位大太监。

    来到驿馆外苏-->>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