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当下这个时代,燕国更多的还是蹭了赵国的光,八百年的惰性已经让燕国从上到下都散发出一种腐朽的气息,唯有在那个帝国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矛盾达到巅峰之时,常年承担着对抗游牧民族侵扰第一线任务的燕地,才会真正符合那句话,但那并不是现在。

    “那分封之事?”秦王政追问道,这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不是分封,只有分田宅。”知道对分封之事是何等敏感的杨明强调道。

    “那官员的事情如何处理?”秦王政问道。

    “小权放任,大权拢于手中。”杨明道,这也是他的试探。

    秦国在统一天下之后,对于百姓的盘剥越来越重,成为了灭国的主因之一,其中的原因固然有着很大的一部分是因为秦国无休止的对外扩张和大规模的工程劳役,但其中也有着一个官吏队伍迅速夸大的原因。

    世人都只以为秦法严密,但却不知道,秦法能够做到如此严密,是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吏体系去支撑运行的,因此帝国是需要供养这个官吏体系的,其所消耗的资源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在此时的世界上,唯有秦国能够在这个遥远的时代培养了如此一批庞大而正规的官吏,在那遥远的西方,却直到近代后才开始建立这样的官僚体系,其中的差别可就十分耐人寻味了。

    在当下这个时代,并不先进的农业社会之中,它能够创造出的价值,还支撑不了秦王政的宏图大业,明明只有四匹马,却被强迫着拉秦王政规划中的帝国车架,在不想被累死的情况下,只能尥蹶子。

    杨明将已经跑远的思维拉回了现实,如果有可能,杨明还是想要避免那场席卷天下,将整个国家打的残破不堪,其残酷程度比七国间二百多年间的混战都要来的巨大的战争。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杨明对秦王政有着多么忠心,纯粹是杨明不想让天下再现动荡而已,战争之中,是真正的要死人的,尤其是帝国崩塌后的那种毫无节制,毫无底线的战争。

    秦国若是能够承担好帝国的使命,又何必再有别的帝国。

    “如何小权放任,大权拢于手中?”秦王政问道。

    “底层以本地治理本地,县、郡之权归于手中,除了以赋税为核心的财权与军权之外,别的权利可以适当的下放。”杨明道。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