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一众官员的注视之下,沈敬迈步向前,稳稳的站在殿中,从袖中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奏本,道。

  “臣吏部沈敬启奏陛下,请准东宫出阁。”

  奏疏的内容,早已经明发各衙门,所以殿中的老大人们皆已知晓,此刻沈敬再读一遍,一是为了热场子,二也是为了给所有人一个整理思绪的时间。

  “臣闻圣母太后,欲为太子蒙学,自古幼童开蒙,当由名师教导,东宫为国之储本,自当更甚。”

  “太上皇开蒙已晚,先皇庶几朝务,托于王振,自幼相伴,亦师亦友,终成祸患,臣窃以为东宫储本,不可不慎,王振之祸印鉴再见,太子长于深宫,听教于宦官,实乃取祸之道。”

  “圣母欲为太子蒙学,陛下即封太子三师,三少,以翼护东宫,足可见天心无虞,对东宫珍之重之。”

  “圣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太子于国之重,更当勤学,东宫尚幼,詹事府可暂缓,但东宫教育,不可轻忽,更不可托于宦官。”

  “故臣斗胆谏陛下,当以翰林院,内阁大学士为讲师,教授太子,自蒙学出阁,渐习政务,如此,方能令天下万民安心。”

  奏疏写的并不算长,但是沈敬在这本奏疏里面,祭出了一个大杀器,那就是太上皇!

  所有人都知道,太上皇的蒙学,就是王振来负责的。

  此人本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在私塾当中教了几年书,然后又通过关系,却县学成了教官,呆了几年之后,不知道怎么想的,就决定入宫成为宦官。

  应该说,虽然在科考一道上,王振的天赋不怎么样,但是,在察言观色,心思玲珑方面,他却极为擅长。

  所以,在入宫之后,很快就受到了先皇的宠信,后来,被任命为东宫局郎,专门负责服侍太子。

  那个时候,东宫尚幼,先皇又事忙,知道王振曾担任县学教官,便命他负责带着太子读书识字。

  正因于此,对于太上皇来说,王振有半师之谊。

  即便他是宦官之身,而且严格来说,并没有真正教导过太上皇经义政事,但是,在私下里,太上皇依旧坚持称王振为“先生”。

  尤其是在张太皇太后死后,即便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太上皇对此也毫不避讳。

  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因为,王振对太上皇,不仅有从小陪伴的情谊,更算-->>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