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来,经王振府中下人辨认,此物是正统十三年二月,时任山西左布政使的石璞,在回京述职的时候,亲自送到的王振府上。”

  “巧合的是,没过不久,前工部尚书王卺,当廷和王振冲突,四月致仕后,石璞便被超擢,授工部尚书。”

  俞士悦沉吟片刻,问道。

  “卢指挥使的意思是,石璞以这份蔡襄的书法,当做贿赂,从王振手中取得了工部尚书之位?这,似乎有些草率吧!”

  历朝文风,以宋是最盛。

  苏、黄、米,蔡四人,被称为宋四大家,专擅书法,存世之作,也十分受文人的追捧。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跋》便是四家之中,蔡襄传世不多的墨迹之一。

  王振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县学教谕出身,但是总归是读书人,对于书画字帖也十分喜爱。

  不过要说,这一份墨迹,能换一个七卿之位,未免让人有些难以置信……

  毕竟,这份墨迹虽然难得,但也不至于是什么价值连城的珍品。

  想要给一个七卿定罪,那么证据就必须详实充足,经得起满朝大臣的质疑。

  单凭这么一份墨迹,很难定罪。

  毕竟,就算确定了,这份帖跋的确是石璞送给王振的,那也不能说明什么。

  寻常的文人士大夫之间,若交情良好,也常常互赠书画礼物。

  到了三品以上的官员,在朝廷的政务往来当中,不可避免的要和一些宦官交际。

  互赠礼品,再正常不过。

  除非能够证明,石璞给王振送礼,是为了谋求工部尚书之位,譬如书信之类的实证,才能真正定罪。

  但是显然,卢忠手里是没有这些的……

  “俞寺卿所说,倒也不无道理,单凭这个,自然不能确定,不过,本指挥使也只是说个可能而已,详情还需调查。”

  沉吟片刻,卢忠继续道。

  “不过,本指挥使没记错的话,外官调入京师,若非考评优异,按制当降品一级,视为平调。”

  “当时,石璞入京述职,吏部合议后,给予的考评是中上,并不到升迁的标准。”

  “承宣布政使为从二品,若按惯例,石璞当调任正三品的六部侍郎,未有功绩,而超擢为尚书,岂非有异?”

  涉及到司法层面,显然是俞寺卿更加专业。<-->>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