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娘娘,我大明军队常设一百五十万,只是因分镇诸地,未及动员,然各地官军皆忠于大明,诏命若下,必效死力,我君臣上下同心,定能解京师之危。”

  不过他这话,却是让翰林院学士陈循皱了皱眉,道。

  “于侍郎所言,确有道理,但是需虑各地镇军不可轻易调动,否则民乱暴动之事,则无可防之。”

  “况麓川苗贼,西南土司,浙江叛乱,均需大军镇守,我大明可调动军力的具体数字,尚需斟酌。

  “再则大军分镇各地,若调动至京师勤王,路途远近,辎重粮草,民夫徭役,大军操备,皆需考虑。”

  于谦一时有些语塞,他刚刚的确有些着急,只想着该如何劝服太后,又听到郕王所言条理分明,没怎么考虑便开口了。

  谁料,却让陈循抓住了话柄。

  他是个实诚人,一般不会妄言。

  让他现在信誓旦旦的说,一定能调动多少大军,他的确不敢。

  这等大事,必须要确定大方向之后,再细细商讨不可,要说大话是万万不行的。

  而陈循提的两点理由,也的确站得住脚。

  京师的确是很危急。

  但也不能因为京师危急,就放弃了其他地方。

  瓦剌虽然是大明的心腹之患,却不是大明唯一的敌人。

  近些年来,土司作乱,西南苗贼也不安分,浙江等地更是频频有叛乱发生。

  哪些地方能抽调兵力,哪些地方不能抽调兵力,如果需要抽调的话,抽调多少兵力。

  这些都是需要仔细斟酌,考虑到方方面面的。

  所以一时之间,他倒也不敢乱开这个口。

  朱祁钰在一旁瞧着,心中却有些啼笑皆非。

  对于于谦的贸贸然插话,他其实有些意外。

  说白了,于谦刚刚有些冲动了,说话之间,的确不太妥当。

  而且刚刚的时候,他那般疾言厉色的呵斥了徐珵,虽然道理不错,但是口气却未免太过严厉。

  陈循作为翰林院的当家人,徐珵被骂,他脸上也挂不住,肯定心里不快。

  因而寻这么个机会,噎于谦两句,扳回一城,也是正常。

  说来,他前世的时候,和于谦君臣奏对,皆是工整周到,倒是很少见有这样的场面。

  不过眼下不是想这些-->>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