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稍微有点复杂,简单地说,就是辅臣地位一致,并没有上下级之分,但是却又主次之分。

  而有了主次之分,自然就会形成团体。

  内阁定员六人,也就是六个由实职侍郎迁升的大员。

  哪怕只是挂着尚书的虚衔,没有实职,但是他们联合起来,影响力也可堪惊人。

  作为首辅的华盖殿大学士,如果真的能够将这股力量整合起来,恐怕目前的七卿格局,就要变成八卿了。

  这可是影响整个朝堂格局的大事,老大人们自然是个个都闻风而动。

  当天晚上,京师各处的酒肆青楼,生意突然就好了起来……

  另一头,乾清宫中。

  朱祁钰也在回想着今日的朝会。

  事实上,他原本并没有想要在这个时候,将内阁的事情提上日程。

  只不过恰逢时机,因缘际会,才顺势而为。

  有之后百年的眼力,朱祁钰对于内阁的作用和危害,有着清醒的认知。

  太祖皇帝废中书,罢宰相,权归六部,实质上是彻底收回了决策权。

  往后百年,虽然文臣很多时候都叫嚣着,某某人赫然真宰相也,但是其实都是夸大其词。

  包括今天朝会上,也是一样。

  要知道,在明以前,宰相最重要,最核心,最标志性的权力,就是代天子决策。

  除了军国大事之外,大多数的事务,只需要宰相商定之后,便可以直接下令执行。

  甚至于在某些紧急时候,军国大事,宰相也是可以直接决策的。

  这是内阁和宰相的本质不同。

  终明一朝,无论是内阁还算六部,都没有决策权。

  所谓事无大小,悉禀圣听。

  按照大明的典制,朝廷上的政务,大到军国大事,小到刑事案件的审核判决结果,都需要呈报皇帝,批准后才可以执行。

  各部的奏疏,都只是建议而已。

  换句话说,只要皇帝怠政,朝廷就会陷入全面瘫痪的状态。

  这也是后来司礼监批红应运而生的原因,但是即便是有司礼监在,还是有许多紧要事务,是司礼监无法决定的。

  便如万历皇帝二十余年不曾临朝,即便有内阁和司-->>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