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时代还是有些事情搞不清楚,正好这次问问。

  “大壮叔,你说说地里的情况呗!”

  “伱想知道啥?”

  “嗯,就是咱村里每年能留下多少粮食,家里人够吃吗?”

  杨小涛想了想问道。

  杨大壮听了后,找了块石头坐下,杨小涛拿出香烟,两人都点了一支。

  杨大壮回忆片刻,有些说不出口,但杨小涛也不是外人,便讲解起来。

  “咱们村,就拿去年来说吧,总共种植小麦300多亩,玉米500多亩,其它的就不说了。”

  杨小涛在老家干过农活,知道这是冬小麦,在玉米地里继续种植。

  并不是说杨家庄就有800亩地,这跟农作物轮作有关。

  实际上,杨家庄连700亩地都没有。

  大部分还都是旱地,还有一些都是在山岭上.

  水地也就四分之一多点。

  “咱就拿玉米来说吧,去年咱村里一共收上来的玉米分下去的话,亩产差不到300多斤。”

  “不到400斤?这么低?”

  杨小涛诧异,印象里玉米可是高产作物,哪怕没有化肥,怎么也得八九百斤吧。

  “唉。这也是没办法,土地贫瘠,又没有化肥,单靠人畜那点粪便,根本不够用的。”

  “而且还要人细心照料,没有好家伙使,怎能有好产量?”

  杨大壮也是无奈,全国情况就是这样,大家也没办法,只能盼望好年头,老天爷保佑,多产点粮食。

  杨小涛沉默片刻又问到,“那这些粮食,我们能剩下多少?”

  “剩下?呵呵!”

  杨大壮摇头,烟气吐出去,在空中形成一个烟圈,慢慢扩大最后消散。

  “这么说吧,咱们种了国家的地,就得交税!也就是交公粮。”

  “按照国家要求,没亩产粮标准为400斤,上交比例是15%,也就是一亩上交60斤。这是给国家的,必须得交!”

  “那还剩下一大半呢!”

  杨小涛算着,杨大壮却是摇头,“那只是公粮。还得卖余粮!”

  “卖余粮?”

  “嗯,这也是必须的!”

  杨大壮没当回事,毕竟这些年都是这样做的,随后看向杨小涛一脸疑惑,就讲-->>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