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半会儿降不下来,现在只有权贵阶层才使用的起。

  《明报》上的字不多,但董伦看的很仔细,一字一句,足足过了一盏茶的时间。

  随后,董伦拒绝了解缙的帮助,自己用颤抖的手端起托盘中的热汤抿了一口,才缓缓地道:“你应该很快就要收到写文章登报的消息了,做准备罢。”

  “我不会写。”

  解缙的回答很诚实,诚实地有些出乎董伦的意料。

  董伦用手指指着解缙,旋即又垂了下去:“腹内胎生异锦,笔端舌喷长江,纵教片绢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是解缙啊!你有什么文章是不会写的?是不会写还是不敢写。”….

  解缙沉默片刻,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不敢提笔。”

  董伦抬起头,认真地盯着这个弟子。

  “才高八斗,一心钻营;今日之我,早非昨日。”

  听着老师对自己的批语,解缙唯有苦笑。

  今日面临抉择,内心惶然,举目四顾,竟然是无一可信之亲友,最后又奔于恩师府上,以求个决心,他还能说什么呢?

  人这一辈子,总有那么几次艰难抉择的时候。

  在这种时刻,内心中最软弱的地方就会充分暴露出来,不敢自己做决断,不敢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整个人患得患失。

  董伦当然清楚解缙现在的情况,他太了解自己这个弟子了。

  解缙不是一个能自己做决断、拿主意的人。

  他需要有人在前面给他引路。

  否则他的野心与他的视野、能力完全不匹配,自己只能瞎撞撞破南墙,继而一头栽到黄河里被淹死。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典故。

  对于吏治之风这个问题,解缙十五年前的态度,是与现在完全相反的。

  洪武二十一年四月,解缙陪同朱元璋游览,献《大庖西封事》,这篇策论文章,可以说很好地反应了那时候解缙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解缙因其名动一时。

  文章开门见山,开篇的“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终始如一者也”,即指出老朱治理天下过于严刑峻法,且总是搞榜样人物的问题,对于吏治和刑罚,解缙的建议是“自今非犯罪恶解官,笞杖之刑勿用”、“夫罪人不孥,罚弗及嗣”、“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