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随征。”

  “在两天的准备后,连同辅兵与勋贵大臣在内的十七万人,号称五十万,自北京经居庸关,前往宣府,继而增援大同。”

  李景隆忽然出声:“等等!”

  姜星火停止了讲述,看向了一身红袍的曹公子。

  “你说准备了几天?”

  “两天,这应该还是往多了说的......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四日决定亲征,十五日下令皇弟留守北京,十六日开拔。战兵每人赐银一两、胖袄裤各一件、鞋二双、军粮炒麦三斗、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把总都指挥人加赐钞五百贯。”

  李景隆跟朱棣对视一眼,两人的眼神中,出现的不是惊骇,而是......荒谬!

  哪怕最喜欢纸上谈兵的李景隆都有些感慨。

  但凡读过一本兵书,也干不出来这事啊!

  世上哪有准备两天,就能准备出共二十万大军使用的后勤补给出来?

  更何况,行军哨骑、沿途兵站、征召民夫、行军次序,哪个不需要时间来筹划?

  李景隆有些自嘲地想着,怪不得,在这位“明堡宗”面前,他李景隆都能被衬托成知兵的......最起码李景隆还是熟读兵书,知道怎么调度数十万大军的衣食住行,在行军扎营时是個合格的将军,只是打仗跟同时代的名将们比很拉胯,人又怕死而已。

  在朱棣心中,这一仗从开始前,怕是就已经输了一大半了。

  姜星火随后的讲述,更是验证了朱棣的这个想法。

  而姜星火讲述的详细程度,更是让朱棣对自己之前的设想,起了怀疑。

  “十六日到唐家岭,十七日到龙虎台,十九日过居庸关,二十三日到宣府,当日风雨大作,十余万大军缺少雨具帐篷粮食。于是诸勋贵大臣跪请还京,进言‘虏势如此,不可复前,倘有疏虞,陷天子于草莽’,太监王振怒斥‘设若有此,亦天命也’便回了帐篷,诸勋贵大臣跪到天亮见不到皇帝,于是散去。”

  听到这里,朱棣的心,跟着揪了起来。

  朱棣仿佛亲眼看到了十多万好儿郎,在皇帝的命令下,顶着夏日的暴雨,经宣府前往大同。

  他们腹中饥饿,却不得不趟着泥泞的土路艰难前行,没有雨具和帐篷,军营中的士卒开始大面积地着凉发热。

  疾病和糟糕的补给,让这支大军变得无比虚弱,不堪一击。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