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岸边,给高句丽一个假象,让他知道辽东依旧在练兵,没有渡江。

  在这里布置一个还在厉兵秣马的假象。

  “张侍郎,据我们的探子来报,高句丽多是土村,城镇鲜有,唯独一座都城还算像模像样,一群乌合之众而已。”

  高句丽的将士与兵员素质比大唐差远了,更不要排兵布阵了。

  张大安压低自己的斗笠,低声道:“渡江。”

  温挺挥了挥手中的火把,丢入了江郑

  众人也都灭了手中的火把,开始上船渡江。

  岸边的船只排开,士卒拿起船桨就是船夫,借着夜色一个个穿着甲胄的士卒用船桨滑动江水,船只缓缓朝着对岸而去。

  高句丽的布置很有意思,他们在对岸布置了人手,但都盯着对岸的一面,只要耐心一些,船只多行进片刻,就可以在西面一处江滩登陆。

  月光下,船只离岸已经很远了。

  船只无声而动,悄无声息。

  众人屏息尽量不发出声响。

  船只在江中行进了半个时辰,这才到了一处江滩,岸边都是淤泥。

  这个时候人不能下船,一旦下船人必然会陷入泥潭中,越陷越深被淤泥活活淹死。

  要不高句丽人治理江堤很不上心,其实这条江沿岸只要好好修缮,连通辽东之后,可以将其发展成一处很好的口岸,不论是渔民还是往来贸易,都能让彼此富裕起来。

  可高句丽偏偏不用心,就是宁可一直让沿岸的渔民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让这里的乡民与对岸的辽东多接触。

  张大安很反感这种划地而治的感觉,以至于有很多高句丽人只能偷摸渡江来辽东做买卖。

  高句丽美其名曰不让他们财富外流,实则是防备越来越多的高句丽人逃到辽东落户,损失他们自己的人口。

  经过这片河滩,终于有结实的土地可以踩踏了,张大安带着人走入一片芦苇地。

  三千人一齐行进,芦苇丛一片片地倒下。

  有村民看到了唐军渡江而来已经上岸了,正张皇失措要大喊,对方已经跑到了眼前,捂住了嘴押在地上。

  张大安与温挺走出芦苇丛,士卒已经将这里的五户人家都控制住了。

  一边要派人去盯梢周围,一边安顿士卒,在这里收拾好行装准备前往高句丽的王都。

  众人这才-->>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