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了,其他人也都差不多,就连王浩也是,除了睡觉就是在做研究。

  现在终于能松上了一口气了。

  王浩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并没有第一时间休息,而是给《自然》杂志物理部负责人贝克-坎贝尔写了封邮件,提前预约一下发表内容。

  邮件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的团队在超导机制的后续研究上有了新的进展,大概下个星期能投稿,可以赶在下一期快讯内容里发表吗”

  王浩并没有考虑审稿的问题,他之前已经投稿过两次,连续发表了“超导定律“以及“杨-米尔斯方程预测粒子对撞实验“的内容。

  他就是新领域的引路人、国际最有权威的人物。

  在同样的领域发表后续的研究成果,自然是不用审稿的。

  另外,审稿也会非常复杂。

  他们所研究的内容,想要找到专业人士进行审稿,就肯定要去对结论进行验证,而即便是双元素的验证,也需要一个团队很长一段时间的计算,并且还需要进行实验验证。

  那就实在太复杂了。

  国内和鹰国有超过八个小时的时差,坎贝尔是早上来上班时,才看到王浩发过来的邮件内容。

  ”超导相关研究的新进展王浩的团队”

  坎贝尔顿时意识到是个大研究。

  看到王浩说赶上下一期内容,而下一期《自然》就是一个星期后,即便是下一期的《自然-物理》,间隔时间也只有两天而已。

  那肯定就没有审稿时间了。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先答应下来,“王浩博士,你的研究当然可以发表。我会提前安排版面,随时等待价的投稿。”

  等发了邮件以后,坎贝尔还是有些犹豫,王浩的两次成果都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第一次是“超导定律“相关的研究,还是经过详细评审的。

  第二次则是“杨-米尔斯方程预测粒子对撞实验“,因为预测已经发生了,等于研究已经被证实,自然是不同审稿的。

  这次不同。

  以交流重力实验为基础,研究超导机制的方向受到国际关注,而阿迈瑞肯方面的一些实验组,都有和实验相关的进展,也有一些会投稿给《自然》杂志。

  王浩的研究进展肯定会受关注,可有了成果也需要同行审稿吧

  《自然》杂志必须保-->>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