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援朝官员,大明还会给俸,也计考成。

  而要去东瀛的话,将来就算是迁居了。

  大明愿意去东瀛的人,会比愿意去朝鲜的少得多。

  那么大一个海外孤国,将来哪怕朝堂上也势必是以本地人为主。

  其中需要的治理智慧极高,朱厚熜一直没有停止对朱载墀的教导。

  “东瀛国土远大过朝鲜,但连年战乱,如今人口却大约多不了多少。虽说地狭多山,毕竟疆域辽阔,只是过去交通不便,治理不力……”

  与中国几千年打下的基础不同,东瀛如今的发展状况实则连朝鲜都不如。

  由于多山,中古时期本就小国林立,发展缺乏规划。

  后来虽有所谓天皇“一统天下”,但实则在治理能力方面也差了中国的大一统王朝不少。再加上很快又进入幕府时代,“摄政”的幕府大将军也是通过缝合地方诸侯实现表面上的“一统”,各地大多自治。

  这种情况下,权贵大多是那些家,依附于他们的家臣和武士居中,再底下就是农民、渔民、工匠、商贩和贱民了。

  “如今大明百姓虽然仍旧比不得官绅富户显贵,但也比那东瀛百姓强多了。你去了东瀛,需要打破的是那里千年来都是那么些门阀高高在上的局面。能破了这个局,百姓就会衷心拥戴伱……”

  朱厚熜自然很清楚那里哪怕几百年后,传承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门阀仍旧把持着核心权力和财富。

  从这一点来说,大明将给东瀛普通贫民带去的,绝对是更好的未来。

  去东瀛,对那里如今的整个权贵阶层来说绝对要有强力压制,创造更多阶层上升通道。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将来的本土势力反扑。

  为此,需要朱载墀和将来的群臣不能只求过渡稳,就保留太多如今在那里已有的权贵、制度。

  “相信大明制度上的先进,别怕百姓开民智。”朱厚熜谆谆教诲,“万不可在东瀛仍旧是世家袭替,一定要兴文教、开科举、选官于民间。过渡期间,缺人用也要不拘小节,不能妥协之下就只从世家里选任。爹会在大明多加宣扬,让尽可能多的人家觉得去开枝散叶也不错。”

  “还有他们那里信的教……”

  夏言、唐顺之、严春生都被朱厚熜派去了,他认为只要没什么大意外,那么教导老四的时间恐怕不会太长。

  朱厚熜所说的多-->>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