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大任,这件事便交给他办吧。孟静这些年都在地方任职,在京里算是个生面孔了。刚刚任了新职,正好礼该去各家走动一二。”

  赵贞吉心中更加一喜,如果不用离开京城,那自然是更好。

  朱厚熜则看着他:“要快。朕不打算缓缓查探,这件事,一个月内,能拿到多少实据就拿多少实据,在朕去天地坛前有个眉目则最好。”

  说罢,这才开始给赵贞吉布置任务。

  赵贞吉心中泛起轩然大波,没想到竟是一公、一侯、一伯出了问题。

  建设局的总裁,云南的总兵官,粮储号的四川督理。

  而皇帝要拿到的证据,不仅包括他们如何牟利逃税,甚至还包括怎么和外藩勾连。

  赵贞吉被安排了新职务,是商业部专门负责规划资产局下诸企业的产业布局的。名曰指导,实则就是直接负责诸多企业的商税。

  作为如今大明商税的最主要来源,税虽然是财税部来收,但各种行业的税种、税率政策,还有证照管理、经营状况财账通报备案,这些都在商业部。

  赵贞吉去了这国企管理司,正是代表诸部与宗室勋戚们打交道。

  在各企业内部,本身就既有皇明资产局的皇帝、宗室、勋戚股份,不同企业也有来自各部衙的股份。比如建设局最早有个股东是当时的工部,明报行最早有个股东是礼部等等。

  赵贞吉的职位就是商业部派到皇明资产局的督账郎中,可谓极为重要了。

  这么多年,有些企业经营亏损,那也得对皇明资产局之外的部衙股东给个交代不是?赵贞吉就是代表部衙文臣管这个的。

  他的话语权虽然不大,但毕竟直接关系到文官们对皇明资产局下诸企业垄断了大明那些主要产业后经营效果的观感。若是做得太过了,难道不会参劾某些人?

  这也是朱厚熜必须引入的监督和制衡力量,避免宗室、勋戚们倚仗“皇帝钱袋子”的身份乱搞。

  但这么多年下来,只怕也已经沆瀣一气了。

  这也是专门成立商业部,让各部衙里已经在诸企业里任堵账的人换一批的原因。本来是对国企行使“知情权”,但利益的捆绑之下,这些职位反倒成了诸部衙里的肥差。占着位置,他们呈上来的报告就和他们的家业一样美好。

  现在统一收归商业部来负责,以后也好在一个部门内培养后续梯队。不像样的,就直接换。>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