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说,官员举荐、吏部拣选,都会变。”

  明初之时,由于多年征战,朱元璋曾经启用荐举制在短时间内补充了不少官员。

  前几年新法增添了那么多官位,实际上也是通过官员举荐、吏部拣选,短时间内既补充了那么多新官位的缺口,也拉拢了不少官员支持新法。

  现在新法已经稳固,自然就要进入更加规范的阶段。

  不仅广东现在关心着这些事,各省生员莫不如此。而在京城,许多人已经造了两个词:九品试、八品试。

  “倒也贴切。”朱厚熜听闻之后笑了笑,随后看向了严嵩,“真的再做三年文教部尚书?”

  严嵩一脸忠臣:“三年太短,这新学制,诸省学子还不甚明了。臣只是搭了个架子,无颜称功入国务殿。再有三年,臣可把那三件事都办好。文教部新设,若论文教事部务,臣也当仁不让。”

  “也好,那便先继续苦一苦你们父子。”

  “臣岂能言苦,这学位学历、大学学制、统一招考,都是陛下远迈前人之千秋谋划。臣有幸助陛下试行之,乃是青史留芳之事,求也求不来。臣谢陛下信重!”

  朱厚熜对于学制自然是很熟悉的,还有国考那一套。

  现在的大明学子,不能说就此便进入了卷的时代,但确实要开始走不同的路线了。一套四书五经为根本就打穿科途的做法,不利于大明将来更多领域的发展。

  现在嘛,会试可称六七品试,那么举人出身的、秀才出身的,自然是八品试、九品试。

  还没办法直接走到按职位招考的阶段,进士和秀才的初始授官差距也过大,这些都还是现实问题:总要让人有动力、有盼头。

  其实解决办法也不是没有:参考之前的观政制度。

  进士初始可以授七品,但不能再像过去一般直接就做知县什么的了,基层锻炼不能缺乏。

  这样一来,实际工作中,进士、举人、秀才做的都是些八九品的基层事务。到铨选时,进士无非因为初始品级已经够了会占优势吧。

  严嵩肯去做这件事,是因为他发现皇帝对他有提防了。不知是不是在浙江时提携、扶持后进的举动,让皇帝觉得他有野心。

  现在严世蕃“犯了事”,他与其受到别人的攻击,不如退一步去挑起这个短时间内会得罪许多官和士子的重任。

  削了官员提携举子、秀才的权力,让-->>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