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这些武举人等候之时敲响他们的心。

  这就是大明京营里的操练吗?

  此时此刻,在点将台后方的五军营主殿里,考官们正汇聚一堂。

  “总参在边镇便知,一人武艺再高,如今火器之威,纵有厚甲也无济于事。这武举,还是要更重营阵、火器、兵法谋略、天文地理!”

  杨一清闻言笑而不语,听他们争辩。

  “宋侍郎此言,那是混淆了将帅之别。”现任的兵科总给事张经反驳道,“如今武举乡试、会试考较科目更近于唐时,盖因武举人及寻常武进士,陛下用意在于选猛将。会试才开始有文试,殿试才考兵法谋略、天文地理,武进士更要去兵学院进修。这是不让猛将有不能出人头地之憾,也让帅才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毫无勇武。”

  “狭路相逢勇者胜!”来担任考官的,还有来自三大营里的其他武将和各边镇派来的武将,“短兵相接之时,兵卒看着旗校,旗校看着将官。军伍之中,将官有的以勇武服众、激起士气,有的指挥有方谋定后动。但相比起来,还是以勇武服众最简单!我看会试之前只看武艺没问题!”

  “营阵、火器、战车总该考吧?”

  已经处于退休状态的顾仕隆微笑了一下,没说话。

  自有人反驳:“若非已经在军中任了至少把总,哪来的机会去琢磨什么营阵?火器,战车,那也是在战阵里,人多了,讲究战法,这才有用。况且,武举人武进士那是要做将官的,他们需要自己用得一手好火器、好战车吗?张兵总说得对,不是还要去兵学院进修吗?”

  眼下还没正式开始,他们先在这里争论起这一次武举的科目设置。

  此刻兵部的考官和那些观念上更加推崇“智胜”的,觉得武举考试考兵法谋略、天文地理太少了。有些人更是觉得,仁义道德这些儒家经义,又岂能不多考一些?若选拔出来的是不知忠义之人,那岂非将来添乱?

  五府和边将考官则知道皇帝这是一级一级地选拔,取得武举人头衔基本上只看武艺,那是给更多底层官兵出头的机会。至于文韬武略,这东西要看天分的!层层选拔,还有进修,有本事的终究会冒头。

  军务会议的参谋、皇明大学院兵学院的“五岳”和教授、兵科总给事张经等考官,则都根据各自的理解去发表意见。

  “且莫要再争了。”杨一清看时间差不多了,开口说道,“今年武举改制,其中得失,诸位-->>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