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内阁定额六员后,当时廷推,杨廷和一力推举他这个从四品的人为陪,简直骇人听闻——岂有没当做尚书就直接入阁的?

  但当时居然还真被推选为陪跑之人的,和张子麟一起陪跑。那次入阁的,是石珤、孙交。

  此后在“新党”、“旧党”嘉靖元年的“朝争”过程中,贾咏直接先当了北京礼部右侍郎,而后又在嘉靖三年南京出现问题后被杨廷和继续推举来到了南京担任吏部尚书。

  他是杨廷和的人。

  这几年,杨廷和任首辅、主持新法,贾咏确实升得很快,但却没想到杨廷和送自己一路青云是要来主持这么一个烫手的事。

  京察啊!

  “……历来京察,先有科道察前建言,吏部堂上官覆议,考功司要做访单密托科道官共为咨访、要请各衙堂上官为属官撰写考语,还要各衙门四品以上官员拟写自陈疏。如此诸事办妥,才奏请陛下定下日子,部院堂上官开衙堂审。”

  贾咏复述了一下以前的规矩,然后就对夏言和六科都给事说道:“都察院、六科,仍旧依例先建言吧。”

  从贾咏话里说的内容就看得出来,这京察前期的工作只是铺垫,最终会落到“堂审”这个环节。

  用了审字,已经看得出来最后一个环节几乎就是处理人的,虽然表面上是所有五品及以下都得过一次堂。

  在那之前,所谓科道察前建言,无非就是拉名单。

  吏部对科道官建言的“名单”,再按规矩制作好访单,委托科道官去查访;同时结合南京各衙门堂上官对属官的评语,根据考察八目评出四等结果。

  八目,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

  四等,年老、有疾者,致仕;罢软无为、素行不谨者,冠带闲住;贪酷,并在逃者为民;才力不及者,斟酌对品改调。

  堂审,就是给个辩驳的机会。五品及以下的考察结果,在部院京察这个环节就会决定。

  四品及以上,按规矩是在堂审后开始写自陈疏,由皇帝决定去留。他们不用被堂审,这是朱袍人的体面和特权。

  历来京察,大多都掺杂了清洗的元素。

  因此,京察也历来都被官员所抗拒。一开始十年一考,弘治年间定下六年一考都不能严格遵守。

  这六年一考成为正察。正察不遵守,借什么灾变之名-->>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