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的武举乡试里冒头了,那就是很不错的起点。如果武举会试再中,那更不得了。而若殿试夺魁,更入了天子青眼、武英殿赐宴!

  会议开完,是要各级官员分军民两条线先去宣传,让人报名。

  山东民风彪悍吗?

  不能简单地这样说。张孚敬那句话说得很对,山东是文教昌明之地,其实百姓很守礼、很服管。因此,忠义文化也很足,若出于公,山东人并不畏战。

  只要皇帝和朝廷为从军这条路挖宽了上升的通道,实在有大量底层的官兵和百姓愿意试一试。

  但从了军,便是军籍。

  军队系统里的宣传好说,针对普通百姓的宣传,仍旧面临着相当大的怀疑。

  “如今乡试不也年年都有恩科吗?当兵哪里是好出路,你没见中了个秀才,想当官可以去县里,不想当官也好做个乡贤!”

  面对自家半大小子兴冲冲地回家说这个事,老父亲气不打一处来:“若考中了,家里代代都要有男丁从军!陛下和张督台为什么开这么高的赏格?要卖命的!老子还指望你传宗接代,别哪天就死在外面了!”

  “……可以去县里治安署啊。”

  “别听那些鬼话!官那么好当?咱家有什么门路?有什么关系?说得好听,还不就是县衙里的班头小吏?听老子的!县尊老爷面前,秀才都比千户老爷有面子!千户老爷,那可是正五品!”

  重文轻武这么多年了,这样的场面不知道在多少地方上演着。

  年轻人有热血,年老的阅历多。

  民间百姓的乡试是由布政使司参与组织的,山东布政使安排了人专门忙这件事。但时间来到了四月初五,距离武举乡试举办的时间已经只有一个多月了,各县的报名情况仍不容乐观。

  还得留下考试组织和考生赶到济南的时间,实际的报名时间已经不足二十天。

  “藩台,多的只十余人,最少的还只有五人。不说千里挑一,难不成我们这十个名额,便只从这总共百余人里选出?”

  从历年每一科武进士整个大明都只能选出数十人就看得出来,武举一向有多么不受欢迎,基本上都是卫所体系内某些有上进心的或者想镀金的官兵才会去去参加。

  现在哪怕给出了很诱人的赏格,但面对同样“扩招”了的文举,武举仍旧受着歧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观念已经存在-->>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