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儿子,正德皇帝还绝了嗣,但其他多年前的亲王、郡王还在生呢。

  朱厚熜看如今的统计,宗室领俸禄的已经接近八千人了,每年需要支出的俸禄就已经高达近六十万两,折成粮食的话近两百万石。

  这还是二十年前直系宗亲本色折半、宗室姻亲家折色六成的结果。

  要不然,现在这个数字就要翻倍。

  当然了,筹谋之中将来与推行新法砍向士大夫有关的布局,就看他们看不看得出来了。

  在朱厚熜看来,只有百年不变的方向,没有百年不变的具体政策。

  都可以成为工具。

  短期之事谨慎应对,长期之事大胆谋划!

  杨廷和试探着问道:“陛下,若只王妃家、郡王妃家、仪宾家给俸降低,恐减不了多少宗室负担。为其开入朝任实官之例,则隐患更大。”

  “此事朕自有计较。”朱厚熜笑了笑,“待朕先许之以新利。宗宗之亲,自不可弃之不顾。国戚之新规,自朕而始。此事目前也是对宗室有利的,他们会欢迎。至于王妃家、郡王妃家、仪宾家要因此积势,总要十年吧?十年之后,自是另一番局面。”

  “天子后妃宫嫔可选自重臣大族,宗室仍遵旧例?”杨廷和确认了一下。

  “自然,强干弱枝嘛,于众藩王而言,已是新恩。”

  至于藩王从普通人家选来王妃后姻亲家有没有能从文武两条路走上去的,那升迁拔擢还不是握在皇帝手里?

  可你藩王不能说这不是恩,毕竟之前对国戚家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藩王完全是当猪养着而已。

  杨廷和心里发麻:你是不是在钓鱼?

  不过比建文帝要稳妥,至少不是直接就摆明车马要削藩。但是如今的藩王,也没有太祖那些儿子那么强悍啊。

  现在这做法倒像是想先从外戚的待遇着手,看看是不是有什么藩王此后“培养”出什么担任显要实职的亲家来,然后筹谋着什么“大事”。

  皇帝在找将来削藩的由头吗?

  杨廷和无法拒绝,谁都很清楚宗室负担发展下去会是一个什么局面,这可是“节流”的一个很重要领域。

  皇帝这么做,从情感上,他们只能认为皇帝这是为他将来的子嗣腾出空间,毕竟世系已经转移了,而大明还存在着三十余藩王。

  要不然,选择从这个领域开始节流也太深明大义-->>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