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天命之性,故人人皆可为尧舜。然人人皆有人心作祟,此气质之性,故子曰性相近而习相远。天理人欲俱存一身。灭人欲而存天理,此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之途;逞人欲而弃天理,则道心渐堕、正心无望、家国不存。”

  “养心莫善于寡欲,寡便是节,便是灭。然天理人欲存于一身,欲望未堕之间,寡至何处可称灭?饥食渴饮是天理,葛必欲精细、食必求饱美便是人欲。诸事依礼而行,则终至天理,盖因天理之于一人为天命之性,之于万民便是伦理,便是礼。灭人欲,存天命之性,循伦理纲常,则万民之心尽正,天人得以合一。”

  “陛下乃天之子,若果能寡欲,则终至于身存天理,天人合一。伏惟皇上明辨欲堕之危,寡欲而养心,心正后得身修,则圣天子为表率,天下莫不景从,家国得治,天下太平。”

  朱厚熜尽量压抑着心中云里雾里间的万马奔腾:“……谨受教。”

  以他来到这时代已经快两年的习惯和积累,骤然间听到这么大段的阐述,也只能一知半解。

  他现在正在思考其中的逻辑,不是为了搞清楚他讲得到底有没有道理,而是琢磨着这样的发言是从哪里辩驳王守仁“致良知”的方法的呢?

  随后他就看到左右两边的大臣里,有好几个甚至不顾经筵礼仪,深以为然地微微点头。

  有那么几个资深翰林学士甚至满含热泪。

  朱厚熜:???

  对儒家思想还并不能了解得那么全面的朱厚熜没听出来杨廷和这段话的杀手锏:天人合一。

  你是皇帝,受命于天是你的法统在万民心中很重要的一根支柱。维持这种认知的,就是礼法。而礼法之所以设立,就是要通过一套标准让人人都遵循,由此达到通过行为渐渐规范内心、让人能克制住自己的目的。

  人人都守规矩,对天子有利;天子带头守规矩,那更是会巩固礼法。

  现在伱说要养心,要寡欲,你要是不做表率,那礼法可就有点动摇了。

  如果鼓励人人都像王守仁说的那样依心而行,那么对于一些还没达到有良知、又不以向道之心致良知的人来说,难道等他们因为“知”的境界不够就去乱搞、破坏规矩?

  重点就在这个一字。

  天人合一,你法统无忧、地位尊崇;天下没个标准、规矩,那就会乱,那你就是《孟子》里杨廷和没提到的“四境不治”之主,是可以撤换的,是-->>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