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事态发展,等到公孙瓒回来攻打王言也不是没可能。

  公孙瓒的根基在幽州,他若是知道刘虞等人尽起十万大军被王言打败了,绝对是惊的一蹦三尺高,破口大骂。骂王贼,更骂刘虞等人的无能。他想两败俱伤,可没想着让王贼尽取幽州。

  但任谁也想不到,十万大军,不到半个月就被打败了。坚固的城池,就挺住了一晚上,那还是王言没有进攻,先休整了一夜。

  这样的消息,公孙瓒一定是不想听到的,他的家小可是都在幽州呢。

  如今都干苦活累活呢,基本活不过这个冬天……

  王言坐镇蓟县调度,各种的人员、物资不断的从辽东运来,幽州虽然寒冷,但这个冬天却格外火热。

  复行辽东旧事,各种的铁匠、木匠又是忙碌着生产。砖窑、玻璃窑也开始生产,一如辽东那般,要普惠百姓,都给装上火炕、玻璃窗。

  火炕、玻璃在第一次搭建、安装的时候,收费相当低,待到秋收之后才会收一些粮食。即便等到以后,他们自己购买砖块、玻璃的价格恢复到原价,价格依然是能承担的起的。

  砖头是土,玻璃是沙,原材料都是不要钱的,只有那么些许人工。相对来说,王言还是比较良心的。他治下,凡是生活必需的,价格都不贵,并且一直都很稳定。

  至于说幽州没有辽东冷,保留建筑特色的问题,这其实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有钱人才会考虑建筑,他们的房子都是砖木结构,讲究形制、装潢,可穷苦的百姓,是没有那方面考虑的,他们能有地方住,不漏风雨就很好。

  幽州百姓的房子,多是石头垒起来的,用泥混着草充当黏合、保暖,木梁的房顶上,甚至连个瓦片都没有,都是茅草。

  这样的情况,怎么有功夫考虑建筑形制的问题。所以未来基本都是砖瓦房为主,一点点的,待到百姓生活水平上来了,有了更高的追求,那时候就有所谓的建筑艺术了。

  六年攒下来的家底,支应幽州过冬,直到来年秋收,问题不大。现在的问题是,可用人手不足。做民官的最低标准,就是得识字、算数。剩下的什么与百姓打交道的智慧,虽然内部的参事报也在不断的歌颂,但其实还远远没有到需要这些的地步。

  但就是这种要求,一百个人找不出一个来。

  虽然这几年百姓中有天才的人,他们学会了常用字,能够自己看书,学会了算数,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的-->>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