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菜农,出了高琼的府邸,又一路出了统矢城,到了城南的深山之中,终于进到一个彝人寨子。

  他妻子段妙音正带着一儿一女坐在屋中缝补衣裳,高明月则坐在一旁捣药。

  高长寿与妻儿打过招呼,在堂中坐下,把高琼的话说了,向高明月问道:“你如何看?”

  “看来大哥的态度也有所松动了。”

  “他太优柔寡断了。”高长寿皱眉道:“你看,相比非瑜,堂兄也太不果断了。”

  高明月低着头,沉默了一会,方才道:“二哥怕是没有理解大哥的意思。”

  “还有甚意思?他就是被蒙人打怕了。”

  高明月摇了摇头,道:“大哥是说举事能否成功,关键在宋朝、在川西,而不在大理。他想等等看宋朝与蒙古的战事如何。

  忽必烈走后,蒙古在大理的驻军一直就不多,去岁末,兀良合台入蜀,大理更是无蒙古大将镇定。可二哥也看到了,段兴智已对蒙古忠心耿耿,是他一直在围追义军。

  就算我们能击败段兴智,可宋廷若不能收复川西,蒙军便可神速南下,也可继续走吐蕃。要想功成,除非宋朝能收复成都、扼住剑关要道,且全力支持我们抗蒙、能牵制住蒙军南下。

  兀良合台之死,或是让大哥看到了这一丝可能,但往后如何,还须从长计议……”

  高长寿哂笑一声,道:“我明白他的意思,我耻笑的便是他这想法。”

  “其实……李……李瑕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蒙古国势太大,天下间能稍与之抗衡者,唯有宋朝。宋不强,则大理复国无望,但若是宋强,又为何要助大理复国?”

  “你又是何主张?”

  “二哥不该轻举妄动,还是该等北面消息回来,听听李瑕的意思。”

  高长寿抚额,摇了摇头,苦笑道:“哥哥贪生怕死,妹妹胳膊肘往外拐,敢情就我一人力主举事。”

  ~~

  同一时间,李瑕看着地图,也有些忧心高长寿的形势。

  他一向反对高长寿那种举事推翻段兴智以及蒙古镇守大将的做法,他提倡的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占下筠连州的盐场之后,李瑕有一个迫切的希望,想要联络到高长寿,合力打通茶马走私贸易,在大理境内立一个可为根据之地。

  但远隔重山,他也只能看着地图念叨上一句。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