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歇,堵在这里,能不迟了已是万幸。

  这临安行在,本就不适宜为都城。

  每到这种时候,偏安一隅的无奈与悲凉不免泛上心头。

  “走过去吧。”

  程元凤下了轿,又低声自语了一句:“行在,行在……何日才能收复河山、重归东京?”

  话虽如此说,从他出生起大宋的行都就已在临安,他一辈子也未曾见过那所谓的“东京汴梁”。

  莫说是他了,连父、祖辈都不曾见过。

  也就只能感慨一句罢了,都活到这把岁数了,收复河山?岂还有一丝可能?

  “让让,右相先过去。”

  “见过右相……”

  在护卫与亲随的呼喝声中,程元凤走过长街,忽见大宗正寺丞赵崇瑶从侧边迎了过来。

  “右相。”赵崇瑶唤道。

  程元凤回了一礼,笑道:“今日出门够早,却又堵了。赵公也是?”

  赵崇瑶走近了,两人并肩而行,官帽上的长翅似碰未碰,距离刚刚好,且晃都不晃一下。

  “事定矣。”赵崇瑶低声道。

  程元凤闻言,显出恰到好处的喜色,讶道:“真的?”

  他自然知道,大朝会绝非百官议政,只宣布重大事情的结果,比如罢黜、重惩某些人。

  事实上,朝臣早已弹劾了奸党数日,该查清、该上奏的,皆已呈至官家面前。

  官家显然已有决意,只是未听到宣旨,心中难免忐忑。

  “是。我特意在地相候,就是为给右相报喜。”赵崇瑶道:“奸党侵占苏州民田一案,监察御史洪天锡去岁就已上奏,官家当时受奸党蒙蔽,洪天锡愤然请辞。此后我与左相联络百官,向官家申明大义。

  能起复洪天锡,即表示官家已回心转意。果然,昨夜董宋臣又在官家面前哭诉,被叱责了一通。今日大朝会上要宣的旨意我等已知晓,乃是任命洪天锡为大理寺少卿、严办此案,且叱责董宋臣、丁大全等人。”

  “好。”程元凤道:“太好了。”

  赵崇瑶又道:“我等只怕奸党将此案推给其爪牙,大事化小。只请右相务必与左相通力合作,趁胜追击,一举扫除奸党,杜绝死灰复燃。”

  “赵公放心,我绝不退-->>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