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躲起来,等刘瑾全部杀完了,事情自然就能了结。

  但是……

  “朕御极之初,就曾说过,朕既为皇帝,治国当行大道,用术治国,虽然也可,但朕不屑为之。你们今日一道入宫,不开口朕也明白,为了刘瑾、为了江南是不是?”

  乾清宫的场景,皇帝尊贵却负手站着,大臣位低,但是却坐了两排。

  “皇上,”一向不会直接反对的杨廷和微微起身,“江南之地,固然有对朝廷之策阳奉阴违者,可放刘瑾这样大肆冤杀,未免……未免有些太过刚猛。陛下说这是治国之道,恕微臣愚钝,实在不能理解。”

  “是啊。”王鏊也语气软起来。

  到这个年头,皇帝的性子他们是明白的,那肯定是吃软不吃硬。碰上这种大事,要是来硬的说不准会激起皇帝的怒意,倒不如软着说。

  “杨阁老此言在理,还请陛下能够收回成命。若是为了推动清田令,江南的官员士绅经此一吓也足够了,想必更无人再敢延宕半分。”

  秋风从殿外吹进来,皇帝的鬓发随风飞舞着。

  而他的身后,吏部尚书梁储、户部尚书何鉴、礼部尚书王华等人纷纷开口劝谏。

  朱厚照始终眯着眼睛看向远方,“诸位爱卿,你们的意思朕都明白了。当初杨一清也是同样的话,朕为了天下清田令,赶走了杨一清,直至现在每每想起这件事还是觉得有些愧对杨一清。”

  众人闻之心中颤动,皇帝的那些心计城府,做了就做了,他不说,也没人敢公开说,可现在身为天子却自己说了出来……听起来还真是有几分怪异的感觉。

  “杨一清少时成名,才学非凡。入仕为官以后,清廉守正,颇多建功,巡抚陕西时督理马政,马政之弊半为之除;

  总督三边时,练兵马、修边堡。当时朝廷还无今日之国力,一次蒙古军犯固原,总兵官曹雄竟然拒绝派兵援助,杨一清率轻骑自平凉昼夜行军,抵御入侵并发动奇袭,击退蒙古军的进犯。此后他以延绥、宁夏、甘肃三地有警不相援,重新思索朝廷的备边之策,最终在正德二年,替朝廷击溃鞑靼大军。

  入朝为内阁以后,为政通练,宽大待人,人或訾己,反荐扬之。十年时间为朕署理国事,替大明推荐有王廷相等一众干臣。

  你们当中不少人对他也-->>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