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着,他自己的思路其实也慢慢可以理得更清晰些。

  朱厚照明白他的意思,这么大的事,只去一个不靠谱的威宁伯似乎不大对劲。不过他说的本身也有道理,文官是要过去人的。

  朱厚照想了一番,很快做了这个决定,接着便回到御案之前,动手写朱批:尔能按照旨意办事,很好。但纳捐之银,需逐个退回。朝廷本就有保护子民之职,这是应尽之责,不需假手他人。已纳捐之商户,尔务必代朕一一嘉奖,并阐明朕护民之决心。

  这话问得两人一愣。

  开海、练军,这当然是一方面,但这么多个日日夜夜,数万封奏疏的批示、处理,数不清的各类事件的处理……

  实际上,是一次又一次微小的决策,最终汇聚到了今天。

  皇帝这一番话说的快,内阁和尤址都纷纷点头,各自对照,领好自己的任务。

  皇帝这是要花钱买名,牢牢的把握住这些浙江商户之心。

  “既然陛下有意退回,那臣等便这样回复章黎,本身纳捐也是有名单的,让他对照名单来办,应当是不难的。”

  杨一清和王鏊对视了一眼,“陛下,臣等以为,倒也不是缺不缺的问题……主要这是浙江商户的一份心意。或者内阁再向浙江去一道询问函,问问他们到底有没有明示或暗示商户都要纳捐。”

  “杨阁老。”

  “是回了,跟着大司马一起回的。”

  “你们真的再仔细想想,真的需要这六万多两银子吗?”

  基于这种想法,杭州的钞关也被他取消,胡乱收费这种事,在信息时代都解决的不好,眼下是什么模样朱厚照真的不敢想。

  “是。”

  “嗯。”朱厚照若有所思的点头,同时多问了一句,“威宁伯是不是回京了?”

  额……

  他们还是不解,“陛下本来就要做这件事,不退回这些银子,终有一天他们也会相信的。”

  “王先生呢?”

  “老臣……确实不知,有何不可?请陛下示下。”

  “是。”杨一清起身从有旨手中接过奏疏,“陛下若无其他要事,臣等先行告退。”

  王鏊表情僵硬,“陛下是嫌少?”

  但也没办法,朱厚照不-->>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