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之恩加道德认同,使得他对朱厚照早已诚心拜服。

  朱厚照也是知道他的,也了解过历史上李梦阳和弘治年间两个外戚相斗的事。在他的印象中,李梦阳这个人文才很盛,官做得其实不大的。

  所以概念里更当他是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也没什么偏见,反正他们爱展示自己的文才就展示好了。

  只不过任用清流他一直很谨慎。

  所以要说李梦阳做官,从弘治十一年至今,他可以说是一路熬着。当了三年户部主事,又当过知县、当过知府同知、又回过头再当知县,而后当知府,如今期满回京,可以说基层经验丰富了。

  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皇帝朱厚照没太想过把文学家弄成多大的官,二来李梦阳这种文才很大的人,都是很有脾气个性的,他不是那种圆滑之人,经常性的也会得罪人。

  再有一个,李梦阳和李东阳关系不好。

  他们确实是师徒,最初李梦阳还很仰慕李东阳,李东阳《文后稿》中也称赞过李梦阳,说‘梦阳以文学为首解,登甲科,砥砺名行’。

  但后来他们因“康海事件”反目成仇。

  康海是弘治十五年的状元,与李梦阳以及王廷相等人合称“前七子”,这是文坛上的称号。

  李东阳则是茶陵诗派的领军人物。

  具体的事件无需详说,那是文人之间的龃龉,简单讲就是康海母亲去世不按惯例去请李东阳这个阁老、文坛领袖撰写碑铭传表,却请了李梦阳,李梦阳还答应了。

  所谓文人重名、争名,无非就是这些事。

  于是在官场上,李梦阳就吃苦头了。

  李东阳在刘健去位以后,当过一段时间的首辅,不是说李东阳故意为难他,是没有人会再推荐李梦阳,其他人也不会顾忌敢于得罪他。

  毕竟谁会为了他去得罪李东阳?

  李东阳自己也不会热脸贴冷屁股,特意提拔李梦阳,他只要不针对,问心无愧就行了。

  好在正德四年,李东阳已经去职近两年,李梦阳终于也能回京了。

  至于与他说话的这个人,名为边贡,字廷实,也是前七子之一。

  现在当的是太常寺丞这样的职位,主要掌宗庙礼仪,就是碰到什么特殊日子、到哪里祭祀,皇帝、大臣是什么礼仪-->>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