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待片刻,罪臣自会写明原委。”

  张璁身穿囚服、手带镣铐,但他的决心却从未像此时一样坚定过。人或许就是这样,有官位、有名声就总是舍不得丢掉。现在一无所有,甚至朝不保夕,那便也没什么可以害怕的了。

  于是他下笔,

  “古时十一而税,使民以时,故天下和平而颂声作,后世虽未能遽行,然亦当稍仿其意,使法较然昼一而可守。今天下财源多出田赋,然大明田赋未有如今日之弊者也……

  山阳为例,县内有官田、有民田。官田之税,一亩有五斗至七斗,其外又有浮粮、加耗等,每亩几及一石。民田之税,每亩五升,而加耗愈多,又有多收之弊。如此,官田价轻,民田价重。伪以官为民,富者利粮之轻,甘受其伪而不疑……”

  最后一句,张璁揭示了一个民间田产买卖的猫腻。

  就是卖地的人想要获得高价,于是把官田当做民田卖,买田的人呢,贪赋税轻,情愿花高价将错就错。

  “……久之,人之民田多归于豪右,官田多留于贫穷。然国之赋税又仍为贫者所出,贫者不能供,则散之四方以逃其税。税无所出,则摊之里甲。故贫者多流,里甲坐困。且今之所谓徭役者,田多为上户,上户则重,田少则轻,无田又轻。赋税、徭役之重,百姓苦不堪言,时值丰年,小民犹且不给。一遇水旱,则流离被道、饥殍塞川,甚可悯也。

  朝中有公言,需减赋税、少侵扰,然天下用度皆为定数,弘治、正德两朝力行节俭,赋税再减则军需何出?百官俸禄何出?臣以为,根源者在天下耕田日益集中,如此则民日益困、田日益荒,而赋税、徭役未减,使民更困,国家之财赋,日以益缺,数十载之后,吾不知国之赋税、将安出哉?”

  写完之后,张璁便不管了,他把笔一扔,仿佛此生已经到此为止。

  田若富心理记挂,只是陈鼎一直似笑非笑的看着他,弄得他也不敢冒头。

  所以最先拿到这篇文章的是陈鼎,然而他打眼一看,脸上便再无笑意。

  “张秉用,你这份陈述,可与案情有半分关系?”

  “案情,没什么好说。储粮是府尊要借的,他是因着下官没有借粮的谕令因而陷害下官。这案子审多少遍,下官都是这样讲。”

  “那你写这些是何意?”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下官当了三年的知县,临死之前给陛下-->>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