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一些官员,其实比翰林院更受到皇帝青睐。

  其中典型,便是进入侍从室,如今又配合宋衡在迁居京师南城普通百姓、并动员他们兴建自身房屋的汪献,他受命组建银行,若不是这个机构,京师南城外如今大规模的自建房场景又怎么会出现?

  当然,还有在福建走上按察使这等高位的章黎。

  要说他们真的立下什么大功,倒也没有。但似乎一旦情势或任务紧急了,皇帝就会偏向这些官员去顶上。

  而少府之中,更是不缺乏当时听了讲学的官员。

  像宋衡、张池,都是如此。

  至于翰林院,明显走出来的也少。

  但皇帝也有理由,因为本身翰林院就是要熬,那就熬呗,慢慢熬,有能耐把他这个皇帝熬驾崩。

  反正现在担任日讲官的人,讲来讲去还是日讲官。

  正常来说,这都是很火热的位置,因为日讲官直接给皇帝讲课,近距离接触皇帝,自然就会有更多的机会。

  可眼下,大明朝的政务方面动作那么多,也没见皇帝派谁干了什么大事。

  相比于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大的改革,吏部在皇帝的授意下出现这种改变其实是既隐性、又重要。

  这当然是朱厚照故意,他以后也会如此,就是要用很长的时间告诉官员们,实务官升职更快。

  其他人慢慢熬吧。

  当然,翰林院有真的优秀的,或者碰到什么历史名人了,那他会放出去锻炼。

  譬如大朝会时,吏部调整了翰林院侍讲学士、经延讲官毛纪的职务,现在他在浙江当代布政使。

  毛纪是天顺七年生人,今年已经43岁了。历史上他真正当到大官是在正德十年后,做到过侍郎、尚书,嘉靖年间做到首辅,活了有八十多岁。

  在此之前他都是清流官员,主要是担任讲官、参与修实录等这类事务,所以他也有‘学问精深、文笔优美’的评价。

  这种是朱厚照记住大名的,所以自然可以给其历练机会。

  其它的自求多福吧。

  官场上的变化,有一点是形成共识的,就是皇帝派你到地方任职,那就代表你要开始来运气了。

  说起来,朱厚照为了让文官认识到这一点也努力了好几年。现在终于有所成。

  而形成的效应就是,地方官一改过去惰怠之风。因为-->>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