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经过,人员密集,商贸繁华,比之东三府就富裕的多。”

  这是个生动又准确的例子,

  其实不难理解。

  “所以朕想着要修一条大路。先将两京连接起来。从京师而下,过济南、徐州、淮安、扬州到达应天。”

  这一路都是比较繁华的大城。

  “这么远的距离,必定是一项大工程了,且必定会征调很多百姓服役。朝堂上,也会有反对之声。”

  朱厚照则说:“一,修路朝廷也要参照不夜城,选择雇佣的方式,虽然会耗费很多银两,但这些银子都归到了百姓手中,不加重百姓负担,这有何不可?二,若朝堂上反对的人多了,朕便用这八百万两去扩军,打得鞑靼人西迁,打得民间十室九空,当一个好大喜功之君。”

  “陛下说笑了。”

  顾左是不信的,因为皇帝的理念就是花出去的钱要回得来。

  打下一大片草原、戈壁在政治上的效能是巨大的,在经济上则属于纯花费。当然,作为天子,这两者是要平衡的。

  所以朝廷也在往边疆拨银。

  而既然要平衡,又哪里有把银子都花到哪里的道理?

  再说复套的军需还有开海支撑。

  “微臣只是预感。但最后施行,应当不会阻挠太大。只是还有一个问题。”

  朱厚照有足够的耐心,“你说、”

  “这也是当初微臣做不夜城时就遇到过的难处——难以管理。一个不夜城需要招募两三万人,这么多人如何管理确实头疼。不夜城还好,就在这么一处地方,修路则不同,南北距离遥远、所需人员也更多,怎样如何有效管理,这会非常难。”

  朱厚照听了进去,他点点头,也开始思索。

  “……书院、不夜城再加上民间商人所投建的那么多建筑物,现如今有没有人专门带着一群人做活的作坊或是商铺?”

  顾左想了想,“有是有的,不过不是商铺。大多数是以同乡为纽带建立的。譬如一个人做到了活,觉得好,之后便有许多老乡一直投奔。所以渐渐就会有几百人一并从这个场地整体转移到另外一个场地的事情发生。”

  朱厚照心想原来是这样,

  看来这种现象是一种自发性的。还没有哪个人会进行思考,以整-->>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