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不上。”朱厚照不打算看他那张脸,“记得,给这位希贤公撑撑场面。否则他在山东,吃不开的。”

  说完皇帝已经不再看他了。

  待他走后,朱厚照才略有深意的望了望刘瑾的背影,“来人!”

  刘公公走了,自然有其他的小太监,在外面听到声音就立即过来了,“陛下。”

  “将侍从室的人叫过来。”

  “是。”

  侍从室现在也就是六个人,丰熙、郭尚坤之外,又有四名翰林院学士在这里做些整理资料的基础工作,说起来他们也都是高中进士的一时才子了。

  丰熙一瘸一拐,郭尚坤二十多岁,倒是一表人才。

  “杨应宁就要入京了,朕料定他入京以后必然会替刘大夏求情,你们两个去替朕当一回说客,说服他不要做这件事。”

  这是来得突然,丰熙和郭尚坤都有些措手不及,杨应宁此时在哪里还不知道呢。

  “敢问陛下,见杨应宁公的时候,要说这是陛下的意思吗?”丰熙扣首问道。

  朱厚照抬了抬眼皮,略作思考,“不必了。你们去了就是朕的意思。”

  看到两个人都有些懵懵的样子。

  朱厚照便解释,“这件事,不适合阁臣、也不适合司礼监去做。他们位置太高,如果劝不成,不就是平白让杨应宁得罪了内廷外廷吗?而且他们都涉足朝政过深,朕不想太过复杂。你们两个人去最好,既能代表朕的意思,也能简单一点。这只是单纯的一次劝说,成不成朕都不会怪罪,话带到就好。”

  说到最后皇帝都有一口叹气。

  刘大夏的结局已定,这个时候以杨一清的政治影响跳出来提这件事,实在不好。

  尤其……朱厚照也记得杨一清也是很有个性的清流之臣,他万一给你来个血谏、死谏的,那个局面就不好了。

  “陛下……因何叹气?”郭尚坤不解问道。

  “朕叹气,是因为朕知道杨应宁一定会做这件事,几乎很难劝得动。”

  大明的一些臣子有些轴,有些人轴没事,作为皇帝有的是办法揉捏他,但像杨一清这样的人,朱厚照并不希望他轴。

  说到底,朝中又能有几人能让他放心的把西北上千里的防线交给他呢?

  “陛下有命,臣等必定尽力而为。但正如陛下所说,杨应宁公此番进京,在他看来必是凶险重重-->>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