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这是不讲究政治,讲究实效的层面。

  在政治层面,

  杨一清这个人让朱厚照很纠结,因为杨一清可和刘大夏关系很好。

  事实上,正儿八经的历史中,杨一清之所以能从南京那边的闲职忽然变成山西巡抚这样的封疆,就是得了刘大夏举荐。

  杨一清后来升任三边总制,也是刘大夏举荐。

  甚至于我们可以推测,为何杨一清能在陕西把马政干得那样出色?太仆寺归兵部统属,没有兵部尚书的支持,他能做得好事?

  所以这两人的关系是互相欣赏的。

  浙江的事,刘大夏已经开始动手了,这个时候忽然推荐杨一清,就让朱厚照很警觉。

  乾清宫的暖阁里,

  皇帝看他面色并不欢快,便问道:“可是杨一清所奏不好?陕西马政有他梳理,已然大有起色,太子为何还有苦恼的样子?”

  朱厚照先按下心中对于他和刘大夏关系的疑虑,应着说:“儿臣是在烦恼,杨一清之后,是否还有如此得力的官员。”

  现任三边总制官秦紘已经年迈不可堪用,所以刘大夏开始推荐由陕西巡抚杨一清升任三边总制官。

  他不是第一次这么提了,杨一清也干得一直都非常好,按理来说,提拔当然是没问题。但五年没动过,其实也是太子在按着这个人。

  借口就是,马政就需要他。

  实际上太仆寺改革之后,效率大为提高,倒也不至于离了杨一清就不行了,

  “杨一清之前说来京,到了么?”弘治皇帝问道。

  萧敬在旁回答,“再有两日就该到达了。”

  这是朱厚照想要见一见杨一清。

  太子面见边关具有军事色彩的重要官员,其实不太好。但弘治皇帝是同意的。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野果阅读,安装最新版。】

  甚至太子如今的许多行为,皇帝已经不再多管了,而且他也没什么好管的,朱厚照不会故意的降智到给自己绣个龙袍穿一穿。

  相反,他一直注意维护皇帝的皇权。

  “到时候朕让他去东宫,太子也可以问他是否有干员推荐。”

  朱厚照想了想,现在大约也只能如此了,于是抬手在奏疏上用朱笔披上‘已阅’两个字,这封奏疏就到此为止。-->>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