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之后,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佐领总数达到了1200个,满洲、蒙古和汉军八旗的佐领数量都达到了400个之多!虽然佐领的数目大增,但是每个佐领的所辖丁额却从皇太极时期规定的200人下降到了150人。另外,包衣佐领已经不存在了,原本的各旗包衣,都被抬成了八旗正丁。还有什么开户人、另户人的,也都成了正丁。

  在这种“奴门大开”的操作之下,八旗的总丁额达到了空前的18万之多!

  当然了,这18万旗丁的含满量已经不能和康熙初年的旗丁的含满量相比了。

  而在这18万含满量已经不大高了的八旗总丁额当中,只有八分之三,也就是隶属于两黄旗和正白旗的6.75万,是需要康熙解决粮饷生计的。这五万八千多人,就是康熙汗的嫡系了。

  至于其他的11.25万八旗正丁,都由各自的大小旗主从他们的领地当中想办法。

  而重组后的绿营、团练总共也是400个营头,每个营头的兵额都是500,总兵额20万!

  而其中的50个营,总共2.5万兵额是康熙直辖的。

  这八旗、绿营、团练加一块儿,总兵额就是38万.不过这38万八旗、绿营、团练都是兵册上的兵额,不是编入了野战部队的数目。

  至于大清的野战部队编制,现在也和大周、大明那边差不多——都是互相抄作业呗!不过大清这边因为军头比较多,所以旗军现在很少会变成“军”、“镇”这两级大编制,而是比较喜欢编成双营制的“标”和四营制的“旅”。

  而康熙带着西征的“西征军”实际上是一个“镇”级部队,而屯田旅,则是由十个旗军的佐领加上三个绿营、团练的营组成的屯田殖民的部队。不过能被康熙选中来蒙兀儿地区“开分基地”的,都是比较能吃苦,战斗力也比较强的佐领或营,其中的旗军又都是原本属于察哈尔八旗,后被编入蒙古八旗的蒙古旗军。而那三个从康熙直属的50营绿营中选出了的三营绿营兵,也都是从直隶北部和大同府招募来的,人人都能骑马,穿上蒙古人的皮袍子再挎上弯刀、弓箭、火绳枪,就和其他的蒙古火枪骑兵一模一样了。

  至少罗刹国的使臣亚济科夫,奥斯曼帝国的使臣易卜拉欣帕夏见了他们,是分不清谁是真蒙古,谁是伪蒙古的。

  当他俩跟着康熙派出来招待他们的南怀仁和葡萄牙裔旗人罗东尼,一起进入铺天盖地一般的塔什干大营时,看着在大营内的-->>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