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你的大清亡了》 第247章 大明有国士,大清有阿玛!(求订阅,求月票)(2/6)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以成为国人?士又何以成为士?梨洲先生,船山先生,亭林先生,舜水先生,菜圃先生,半峰先生.你们都是饱学硕儒,你们能替本部堂解惑吗?”

  这几位“先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梨洲先生就是黄宗羲,船山先生是王夫之,亭林先生是顾炎武,舜水先生就朱舜水朱之瑜,菜圃先生是屈大均,半峰先生则是陈恭尹。

  现在汇聚在南京共商国是的大儒、小儒,就是以他们几个为首的,所以今儿监国府的会议也请了他们,还给他们一人一把交椅,让他们坐而论道——这可是只有王爷和中堂才有的待遇。

  他们当然也配得上这样的待遇,这一代硕儒所能达到的高度和之前明朝还能维持的时候所产生的“一心成圣”的大儒,以及和之后大清朝那些根本算不得儒家,顶多就是一些奴家.而且还是不一定有编制的奴家相比,那简直是太高了!

  以至于王忠孝都不用从后世搬运多少思想,直接翻一翻《明夷待访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读通鉴论》等书籍,把里面具有进步意义的内容抄进他的《天下为公论》就已经完全够用了。

  不过知易行难!

  这些明末乱世里面走出来的大儒,都是在经历了惨痛的失败之后,才进行了真正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才让他们的思想得以升华。也知道了亡天下的原因,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但他们砍人的手艺都不大行,年轻的时候就没砍过大清朝的好奴才。好在现在有了王忠孝、卢三好、陈永华这三个晚辈拿着他们传下的“经”念得有声有色!

  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朱之瑜、屈大均、陈恭尹这几位大儒,还有正领着一群被裹挟来的南京百姓请愿的“中儒”、“小儒”,自然是王忠孝、卢三好、陈永华他们通过各自的渠道动员来给自己的主张造声势的。

  现在王忠孝已经把话头递给他们,他们当然要帮着好好鼓吹一下了。

  “李中堂,”头一个发言的当然是黄宗羲,他是广东维新堂的堂长,也是王忠孝的“御用辩经大儒”,“国人之所以是国人,士之所以是士,就因为他们都是国家的基石和栋梁,国人是基石,士是栋梁,而国家就是房屋。如果房屋没有基础,没有栋梁,粉刷得再漂亮,装饰得再华丽,也是没有用的,大风一吹就倒了,就什么都没了!”

  屈大均接着黄宗羲的话往下说:“一个国家想要巩固,少不了兵强、粮足、钱多.而这三样归根结底都要取之于国人和-->>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