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应战的准备吗?」

  不少将领悻悻然离开。

  有的还在犯嘀咕,跟同伴抱怨着:「他以为自己是谁?不过是随军的参议罢了,不领兵还这么大的火气,果然皇亲国戚都不好伺候啊。」

  石沟城北边的战事在进行中,杨一清所部有一万多兵马,而鞑靼人在城北列人马也是一万多,双方从纸面实力上来说,好像没差多少。

  但实际战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激烈。

  几万兵马规模的交战,硬生生被打成了几百人马之间的周旋和拉锯,主要原因是交战双方对彼此都有所忌惮……大明这边忌惮鞑靼铁骑的冲锋、弓弩,而鞑靼则忌惮于大明的火器。

  杨一清最初是让兵马去冲击鞑靼人的防御阵势,但冲锋几次都被对方用弓弩被逼了回来。

  远距离放炮,因为鞑靼人的阵型非常松散,开了有几十炮,似乎也没轰死几个人,随即前线的先锋人马又撤回来,双方重新进入到相持状态。

  郭鍧从冲锋第一线回来,带回了他自己的看法:「杨大人,鞑靼人故意把阵型给拉开,近乎都是一字长蛇阵了,没什么厚度,炮没法打那么准,就算是打得准的,一次也就能轰个三两人。而且咱这边的炮弹不够用了……」

  郭鍧等将领在杨一清面前,所

  表现出的是英勇无畏的精神,但实际领兵时,无论是上层将领,还是下面的士卒,都有点无心恋战。

  也是知道跟鞑靼人兵马数量有差距。

  杨一清道:「莫不是因为花马池一战,将士们以为自己有了功劳,此战便可以懈怠?」

  张僩道:「哎呀呀,杨中丞也没必要讽刺他们,这可不比在花马池,他们集结起来往前冲,火炮和天火药随便炸,现在他们是有备而来,这地势不好打,而且四面八方都是缺口,咱这点人形成不了大的埋伏,围不起来啊。」

  杨一清举起自己的佩剑道:「既如此,那就由本官亲自领兵冲锋。」

  一旁的副总兵高丕急忙劝说道:「大人三思,刚报建昌伯已领了四千多兵马在侧翼,随时都会杀了,只要东边的人马杀过来,那就是万数兵马,两路合击必定能取胜。」

  杨一清道:「此战乃本官为主,岂能将变数交给他人?更何况,那还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皇亲国戚!如今这时候,求人不如求己,只有我等将鞑靼人的锐气给压下去,其余各路人马才能增援而来。听令,中军前压,火铳-->>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