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这边很清楚,张周那边已经开始布下一个大口袋……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回头因为张周的筹划而取得对鞑靼人伏击的成功……估计朱晖也无地自容了吧?

  ……

  ……

  奉天殿,早朝。

  因为是大朝,在场文臣武勋来得也很齐,也是知晓当天有西北的捷报,但凡是还能下地的,基本上都来了。

  可就是众人没在朝班上看到张周的身影,这还是着实让人意外的。

  尤其是谢迁,回头看了几次张周的位置,不时还往别人身上看看,每个人跟他交错过眼神的,好像都理解他的意思……张周没来,我们看到了,明白了,至于怎么借题发挥,谢老板您看着办。

  上来就是西北军功奏报。

  由陈宽将朱晖的上奏,于当众宣读,在场的人都屏气凝神听着。

  有关犒赏那份,陈宽没有读,随后退回去,等着朱佑樘对此进行点评。

  朱佑樘道:“保国公出征日短,已有功勋取得,且河套之地已无鞑靼大规模调动的迹象,是为大明军威的体现。”

  在场大臣一听,嘿,这话也有道理。

  正因为大明的军威在那摆着,鞑靼人不敢跟大明正面迎敌,才导致朱晖取得的战功很少,但就这样还是让他刮到了四个鞑子人头的大奖,这充分体现了朱晖的“能力”。

  而一旁的李荣听着不对味。

  李荣心里觉察不妙,他心想,花马池可是跟河套之地接壤的,只是花马池在东河套之地的西边,而朱晖五路人马出兵是在东河套之地的东走廊,中间夹着荒漠之地,但这能说河套之地不会有鞑靼人活动的迹象?

  如果没有的话,那岂不是说……那位蔡国公的预言不能成真?

  装!

  陛下,您可真会装。

  李荣脸色不动,却是静静观察下面大臣的反应。

  此时刘健走出来道:“陛下,既然河套出兵的目的已达,当以将士撤回关隘之地。”

  连刘健都主张撤兵了。

  首辅的意见,在朝野上下是很重的,很多大臣觉察出,这应该就是传统文臣应该所秉承的态度。

  你朱晖也就那样了,再让你往北走,真让你遇到鞑靼人,还不定闹出什么幺蛾子,就当你是带兵巡查河套之地,现在也该撤回来,至少让你的兵马有关隘作为屏障,难道你-->>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