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孟既明也简单地说了一下自己在永川时的事宜。

  那时,自己有皇命在身,所以没有去和齐誉作别,事后直接返回了京城。

  此外,他还提了提当时查案的情况,大体上来说,并没有查出什么大问题来。

  意外的是,刑部的人却不经意间查出一桩私通倭寇案。不过,那件案子算不上大,也没有去太多关注。

  之后又聊了几句,齐誉便起身告辞了。

  孟既明是欲留他吃饭的,不过却被齐誉婉拒了。

  理由是,考试前的复习时间非常金贵,不宜浪费。

  确实,也是。

  临别前,孟既明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来,故对齐誉说道:“贤弟为何不去拜访一下洛渊洛老先生呢?你若能得到他的指点,定然受益匪浅!是这样的,家父和他乃是好友,而你又是家父的弟子,洛老先生绝不会拖故不见你的。”

  谁?洛渊?

  怎么感觉,这个名字这么熟呢?

  哦,想起来了……

  的编写者不就是此人吗?

  如果所记不错的话,这位洛老先生还是前国子监的大祭酒,属于是名副其实的当世大儒。

  现在刚好来到京城,确实是一种难得的好机会,若能得到他的指点,其中好处就不用再多说了吧?

  齐誉大喜,忙道:“既有如此良缘,还烦请兄长做个引荐。”

  孟既明也不推辞,道:“贤弟稍等,待我修书一封,你带上自去拜访洛老先生。”

  ……

  辞别了孟既明之后,齐誉就携着书信直奔去了洛渊的府宅。

  这种机会是不能错过的,稍纵即逝。

  那位老先生曾为国子监的大祭酒,哪怕是幸蒙他一鳞半爪的指点,也必将是受益无穷!

  或许有人问了,那国子监很厉害吗?

  厉害,非常厉害!

  国子监,又名是国学,也有人称之为太学,属于是整个国家的最高学府,堪比是后世的北清和某旦,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于大祭酒,就好比是博士后导师兼任教育部副部长,其学问之精深已经达到了无法进行评估的地步。

  这就是为什么齐誉对此事趋之若鹜的原因了。

  听孟既明说,这位洛老先生在致仕之后就很少会客,今天能不能见得着,还-->>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