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呼风唤雨,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凡人而已。

  聊起皇帝来,话题可就多了。

  周大舅叮嘱道:“阿瞒呀,你要记得,没事的时候要多去给皇上请安,莫不要让他把你给忘了,你把他老人家哄开心了,说不准就会放你一个大官当。”

  柳守业却道:“依我看,完全用不着那样,你就规规矩矩地轮候着就行了,你可是堂堂探花,皇上怎么可能会忘记你呢?”

  齐誉笑了笑,给二老斟满了酒,道:“还是顺其自然吧。”

  对于皇帝,换成谁都会感到好奇,但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乃是其德如何。

  这也就是常说的君王评价,如明君、昏君、暴君,之类的。

  按道理来说,臣子是不能够妄议君上的,但现在却是在家里,偶尔聊上两句也无妨。

  齐誉想了想,道:“今上自登基以来,连开恩科礼贤下士,这些都是求才若渴的姿态。此外,他还北修长城,南伐倭寇,而这些都是对外的表现出的强势姿态。从这两点上来看,今上的文治和武功都具有明君的雏形。”

  柳守业问道:“皇上既然这么有志气,那他为什么对山东的拜帝教匪不派兵清剿呢?”

  齐誉却道:“这恰恰说明了今上有德,他做事循规而不逾矩。这么说吧,他之所以没有下旨征讨,完全是顾及了文武百官的想法,没有一意孤行。通过这一点不难看出,在他的心里,大臣们还是很有分量的。”

  随着阅历的增长以及圈子的不断扩大,齐誉的视野也比之前开阔了不少,可以对时政进行初步的分析了。

  总得来说,皇帝还算得上是个有抱负的明君。

  这是齐誉给出的评价。

  二老恍然点点头,都感欣慰。

  在老百姓的眼里,如果臣子所保的是个明君,那就是值得的;若保的一个昏君,那就是助纣为虐了。

  正说着话,忽见柳荃走来了这间偏厅,说,府衙的礼房经承大人来访了。

  齐誉忙放下筷子出门相迎,然后引到正厅处让座。

  寒暄了几句之后,经承就直接说明了来意。

  什么事呢?

  是一件好事!

  他称:庾大人早就已经安排好了能工巧匠,在府城的正东门外修建了一座‘进士及第牌坊’,以表齐誉的科举勋章,此事计入《地方志》。

  因-->>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