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第四八八章 东吴?不会就这样…无了吧?(2/10)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来…仿佛在夜幕中,透过层层黑幕,他看到了八年前…是在吴郡时,“父亲”对年仅七岁的他进行的那一番关乎“忠贞、孝道”的谆谆教导。

  那时候的诸葛恪第一次在儒家学术中学到了有关“忠”与“孝”的故事。

  于是,他好奇问,“父亲?为何说大汉以孝治天下?为何说‘忠’、‘孝’是大汉举荐人才时的最重要考量呢?”

  诸葛恪很喜欢问问题,诸葛瑾对儿子这个习惯很是欣赏。

  同时,博学的他也总是能解答儿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包括这忠孝…诸葛瑾直接从源头上讲述。

  “其实在出现人类的最早期,夏、商、周之前,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时,人们并不懂什么是忠?什么是孝?那时人类推崇的是崇拜,人类崇拜雷,崇拜火,还崇拜虎、崇拜象…这些都源自于无法战胜…”

  “那时候人们以部落生存,年迈体弱的长者甚至会在部落迁移时被留在原地,哪怕是曾经为部落做过贡献的族长之类也不例外…但,那时候无论是抛弃者还是被抛弃者,都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毕竟…那是个食物匮乏的时代,实在没有多余的粮食去让这个已经老弱病残者去浪费!”

  诸葛恪越听越是入迷,连带着问:“那…什么时候,才改变了这种情况呢?”

  “孔子!”哪怕诸葛瑾是推崇道家学说的,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在提及‘孔子’时,言语间露出的那种崇拜。“在绝大多数人都在为生存而发愁的时候,谈论忠诚和孝道无疑是一件可笑的事!因此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才第一次提出了忠君、孝悌的理念!但…因为时局的混乱,忠君、孝悌只能存在于一些修养极高者的身上,并没有推广开来!”

  “终于…忠君与孝悌迎来了它们高光的时刻,自高祖建立大汉以来,哪怕最初,高祖以黄老之学为治国之本,却依旧并不妨碍他对忠孝之礼的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让重忠孝的儒家学派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就顺理成章的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忠孝理念推行!”

  听到这儿,诸葛恪仿佛懂了几许,他举一反三的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汉朝一统…高祖时期以‘黄老学说’为治国之本,百姓们得以休养生息,期间又历经文景之治,无论是百姓还是贵族都已经做到了吃饱穿暖…这也是忠孝理念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对儿子诸葛恪的举一反三,诸葛瑾露出了满满的赞许。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