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工部督造战船三十艘,务必在三个月之内完成。”

  ……

  通政司大堂之上,一项项政务,为了策应出兵,钱粮民夫,修路造船,人事调整,悉数落到了通政司。

  通政司对外发号施令,同时也督促各地办公进度。

  针对不同的政务,有的是五天一报,比如造船一类的。有的则是三天一报,比如征调民夫。还有一天一报的,那就是各地兵马调动的情况。

  这些事项送到了通政司,分门别类,挂在了大堂之上,谁干的好,谁干的不行,一目了然。

  譬如松江府,完成调拨粮食进度三成,苏州却有七成,通政司就下达公文询问……必须给一个合适解释,然后尽快送上来,完不成任务,那对不起,下一步就是具本弹劾。

  如果放在平时,还可以公文推诿,六部衙门也会想办法回护,总之都好商量。

  可是到了战时,一道令子下去,就要见到成果。

  不行就滚蛋,再不行就让你脑袋滚蛋。

  短短几天功夫,就让人感觉到了通政司的可怕之处。

  当初还说,要防备通政司日后变成真正的宰相。

  现在一看,不是日后的问题,而是现在就有迹象了。

  徐景昌把通政司上下传达的职权发挥到了极致。

  六部不行,甚至连内阁都做不到。

  很快朱棣也发现了,与其在皇宫里等着各种消息,想要知道备战进度的最好方法,就是在通政司大堂一坐,看看每一项的进展,哪里问题严重,直接下旨问责。

  而且为了讨论政务方便,朱棣还把几个内阁大学士叫来,亲自在通政司督办公务。

  “陛下,臣不是不欢迎你,现在通政司多了这么多事情,人员也多了,您看是不是给我增加点人手,提升一些预算,也好让臣更好为陛下效力!”

  朱棣看了看徐景昌,想了又想,“也罢,你要多少人,有没有方略?”

  “有,陛下,你看啊,户部下面有十三个清吏司,每个清吏司都设置了郎中,员外郎,主事……负责监管两京财税。臣现在督办六部,监察地方,军民事务,还要处理对外藩国事宜……担子丝毫不比户部低,您看是不是至少要比照户部的规格?”

  朱棣认真想了想,突然笑道:“如果朕给你配属了这些属官,你就是大明真正-->>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