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头滚滚。

  所以王洪的死因必须是暴病而死,不能有其他别的说法。

  解缙也道:“殿下,臣也听说过,王祭酒早年就有疾病,如今他不辞劳苦,忧心国事。突然仙逝,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臣斗胆建议,要追赠王洪为礼部尚书,恩荫家人,在他的老家建立祠堂祭祀。”

  朱高炽沉吟一下,随即道:“死者为大,恩赏王家,无有不可。只是我尚存疑惑,京城闹出了这么大的事情,父皇那边不可能不知道。而且王洪向太学生承诺,不派人北上。这事情几百太学生都听到,断然做不了假。”

  寥寥几句话,又把人拉回了现实。

  朱棣管应天要人,太学生闹事,国子监祭酒突然暴毙……怎么办吧?

  伱说这里面没有鬼,傻子才信?

  莫非是太子殿下不愿意遵旨,搞出了的这么一出?

  又或者是朝臣欺负天子没在京城,鼓动太学生闹事?

  那个王洪到底是听了谁的唆使,去见太学生的?

  又是因为什么,突然丧命?

  ……

  这一连串的破烂事,根本经不起追究。

  一旦朱棣降旨追查,武英殿的诸公,谁掉脑袋都不好说。

  所以蹇义和解缙都主张不要在王洪之死上面做文章。

  咱们把握不住,别自己找死。

  可问题是王洪没事,谁要替京城的乱子负责?

  还有,陛下要人,又该怎么办?

  大家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到了最后,吕震开口了。

  毕竟作为朱高炽的心腹,他不能眼瞧着太子殿下为难。

  而且这事也不复杂,就是需要点破窗户纸。

  “殿下,还有诸公,太学生拒绝北上在先,辜负天子,又围攻师长,激怒王大人,致使他忧愤而死。此事无论如何,都要国子监生负责。”

  蹇义略沉吟,就说道:“吕尚书所言极是,只是要让谁来负责,又要谁来彻查?查出来的结果,如何能够服众……这些事你可都想过?”

  吕震低着头,沉吟良久,缓缓道:“蹇天官,还要查吗?”

  要查吗?

  国子监里面,有大批的荫监,比如蹇义的儿子就在其中,其他人也不例外。另外那些考入国子监的,也是一方翘楚,他们的家族多半也是地方大户,-->>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