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也是借用了海运,明朝君臣并非不知道海运的好处。

  但是在讨论是否延续海运的时候,主导财税的户部却提出了废海运行漕运的主张,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陛下,运河的弊端,显而易见。每年维护河道投入极大,运力有限。臣计算过,就算使出吃奶的力气,一年的漕粮也不会超过四百万石。而为了维持这点漕粮,需要动用几十万人。这还不算疏浚河道的民夫。朝廷耗费无数财力物力,如何比得上海运便利?夏原吉如此谏言,必是他恐惧海运,臣以为是万万行不通的。”

  朱棣不慌不忙,笑道:“徐景昌,你要是只有这点见识,只怕这次朕只能听夏卿家的了。”

  徐景昌一愣,朱棣的手指随即在地图上点了几处,徐景昌默默看着,突然,他仿佛意识到了什么。

  自己是不是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觉?

  以为海运一定优于河运?

  然后就没有仔细想想,为什么明朝之后的六百年,都坚持漕运?

  难道真的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吗?

  徐景昌看着朱棣指点的几处……湖广、江西、南直隶、浙江、山东、河南!

  猛然间,徐景昌发现了盲点。

  他急忙将目光转移到海岸线,尤其是长江以北的海岸线,渐渐的,徐景昌有了答案,原来如此!

  选择漕运还是海运,并不能只是考虑两种运输方式的优劣,而需要综合考虑全局。

  以如今的大明朝为例……主要的财赋重地,就是上面提到的几个省,而这几个省正好被黄河和长江两条水系贯穿。

  一条大运河,沟通南北,而且通过其他的支流航道,能蔓延大半个天下。

  尤其是华北平原,几乎都能囊括其中。

  这一点太重要了。

  大明的财税主要是粮食这种实物税。

  而实物税的最大特点,就是范围广,数量分散……大运河,加上黄河、淮河,几条水系聚集在一起,就宛如一只硕大的八爪鱼,盘踞在中原。

  以当下的情况来看,假如从山西起运一批粮食,大可以走黄河,经过河南,到达山东,然后进入大运河,再向北送去北平。

  其余中原地方,也都是如此。

  大运河提供的不只是一条水道那么简单,更是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所有主要的财税重-->>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