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一些同乡的子弟。只要天赋好,也有地方读书识字。

  夏原吉说了很多,蹇义在旁边听着,最后总结道:“陛下,若世家大族,那般十恶不赦,也不会有今天了。清查族田、收回学田,就等于断了世家的根基。臣无意替世家大族说话,只是没有了他们,地方上该怎么办?两害相权取其轻啊!”

  朱棣没有说话,这事情如果那么容易评断,他早就下旨,何至于讨论到今天。朱棣把目光落在了徐景昌,还有解缙身上。

  该你们了。

  就在徐景昌打算说话的时候,解缙突然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夏尚书和蹇尚书所言,虽然有理,却不免稍微保守了一些,世家大族能做好的事情,朝廷没有理由做不好!而且世家大族良莠不齐,他们欺凌百姓,鱼肉乡里。也哄骗朝廷,逃避税赋,所作所为,多有不法。要让臣来说,真不好讲大族地主是危害更大,还是功劳更大!”

  解缙这家伙不是吃了毒药,他是吃了恐龙鞭了。

  这胆子也太大了,直接跟两位辅国重臣较量,伱当你是徐景昌啊?

  蹇义和夏原吉同样盯着解缙,怎么回事?你也想跟我们作对?

  朱棣倒是面带笑容,“解学士,你有什么高见,只管说出来。”

  得到了天子鼓励,解缙明显更大胆了。

  “启奏陛下,就拿江南之地来说,人口稠密,学子众多。想要读书的人,比比皆是……偏偏地方上学堂太少。有些私塾族学,也都是地主大户才能享有的。陛下收回族田、学田、寺庙田产,至少可以兴建上万私塾,惠及百万学子,教化之功,功德无量!”

  解缙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都在冒光……他给朱棣描绘了一个非常具有诱惑的前景。

  “陛下,不妨仔细算一算,郑氏的族产和学田差不多有一万亩,这都是江南的好地,一亩每年有两三石的收成。养一个学堂先生要多少?三十石粮,还是五十石?这么多田,只怕办上百所私塾都够用了。结果只有郑家一所学堂。他们教导自己弟子之余,能拿出十个名额,交给同乡百姓,就算是他们的仁慈恩典了。属实是说不过去啊!”

  不得不说,还是文人对付文人,更具有奇效。

  朱棣脸上笑容更盛,“解学士果然懂得地方上的事情,那你说说,朕要收回这些田产,如何呢?”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